孩子买了奔驰宝马,孙媳妇还是老师,小区门口摆摊卖菜老太太,真的不差钱

2019-10-08 11:41 钱江晚报

“今天都有什么啊?”

“有两天没来了吧?前两天都没见着你,给你钱。”

“今天有新鲜的毛豆,瘪的都已经挑掉了。”

……

冯奶奶(左)和陈奶奶(右)

杭州复兴东苑门口,临近中午依旧很热闹,进进出出的居民不时停下来光顾这个小区门口的“迷你菜铺”,热络地和摊主打着招呼。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菜铺着实有些简陋:两张蛇皮袋往地上一铺就开张了,上面摆了一些蔬菜。种类有限,胜在新鲜当季,有青菜、南瓜、辣椒、玉米、萝卜。数量也都不多,小青菜一袋子、茄子只有筐底里一层。

摊主是两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她们一早从乔司赶来,这些菜都是她们自己种的。

1

乔司到南星桥,每周往返两三次

稍微胖一些的奶奶姓冯,今年69岁。

她挑的两个箩筐里,装着四五十斤蔬菜,从8路车上下来之后,到复兴东苑还有一段距离,冯奶奶挑得有些吃力,“哎呀,现在年纪大了,力气败了,四十来岁的时候,能挑150斤呢。”

冯奶奶说自己15岁就开始工作,在杭州城里卖菜也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最开始的时候来过南星桥这片,也去过艮山门、望江门一带,后来那些地方搬掉了,我就跟着村里的人又来这里了。”冯奶奶三年前开始在这附近摆小摊,每周会来两三次。

她家里有四亩多地,有些种着柚子,有一亩多地她拿来种蔬菜。

陈奶奶瘦一些,年纪比冯奶奶还要大,今年已经74岁了,今天是6点从家里出发,8点左右就到了。两位老人家是一个村子的。陈奶奶的老伴已经81岁,两人身体都很好,平时就在家打理一亩多的土地,“有时候老头也会帮我浇浇水什么的,不过大多数是我自己弄的。”

两人并不是每天都来,卖的菜种类也没有说好。一般都是自己想吃什么种什么,看菜地里什么成熟了,家里人吃不完就收一些拿来卖掉。

2

老人家和小区居民都很熟悉了

冯奶奶到的时候,陈奶奶的菜已经卖得差不多了。

“辣椒很新鲜,老的辣一些,要是不吃辣可以挑嫩辣椒。”这头,冯奶奶很快也开了张,这个要一斤小青菜,那个挑走了一些茄子,有的人拎起毛豆觉得不错。

小青菜一斤4块,辣椒一斤也是4块,毛豆一袋一斤,也是4块。冯奶奶来晚了,担心菜卖不完,顾客稍一还价就便宜个一块钱一斤。

很多顾客大概都知道老人收现金,大多能从口袋里摸出零钱支付,不过陈奶奶也赶上了时髦,尽管用的是老年手机,不过当有人说没带现金的时候,神气地掏出一张收款码,支付宝微信都有,“我让孙媳妇帮我弄的。”

不管是扫码支付,还是拎着菜回家,过后顺路再付钱,反正怎么方便怎么来,看得出来两位老人和小区的居民相处得很不错。

要是差个一两毛找钱,顺手就拿一把豆角、几根辣椒抵了。

“奶奶们好。”时不时还会有路过的小朋友热情地打招呼。

也有年纪更大的奶奶,心疼“小妹妹”,忍不住就把陈奶奶的萝卜给包圆了,省得她卖不完的话大老远挑回去。“萝卜1斤7两,三块一斤,算五块钱好了。”

“再要个葫芦?”这位奶奶笑呵呵,称下来2.8元,奶奶的女儿给了陈奶奶3块钱,表示不要找零了,陈奶奶愣是塞了两个硬币过去,“要找的,不好这样的。”

也有买完东西的顾客,拿出刚买来的猕猴桃,一人分送了两个。

每当顾客挑选完之后离开,陈奶奶习惯把东西归置得整整齐齐,然后把一些小件的垃圾收拾掉。

3

两位奶奶不差钱,就是闲不住

两位奶奶奶奶一般回到家都要下午三点了。

其实这么“拼”纯属闲不住。冯奶奶说自己平时也没什么用钱的地方,种菜卖菜就是习惯了,村里好多人都这样。

两位奶奶家里条件其实都不错,儿孙都有不错的工作和收入,而村子里和她们一样闲不住的也大有人在。

陈奶奶有两儿一女,孙辈都已经结婚,“孩子们会给我钱,老是要说我的,让我不要出来,我自己习惯了,闲不住,趁着还能动,还能再卖几年呢。”陈奶奶还悄悄说,“我就是喜欢攒钱。现在还没有重孙子,要是当了阿太,我孩子是看不来的,还是卖菜比较好,自由。”

冯奶奶的孙子25岁,下个月1号要办喜酒,“喜酒要摆40来桌呢,就在家后面的院子里,搭喜棚。”和居民们闲聊的时候,冯奶奶说,“孙媳妇是甘肃人,在杭州当老师。”她说家里已经给两个孩子都买好了车,“一辆奔驰一辆宝马,花了好几十万呢。”老人家一边唏嘘现在结个婚真费钱,一边掩藏不住眉眼间的喜气,“哎,可真忙啊,要准备的东西太多了。”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黄伟芬 文/摄

责编:樊羽玮
阅读数(1297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