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老兵终于找到“老部队”,面对“战友”他的视线模糊了

2019-09-16 16:43 北京晚报

77岁的赵丙文老人是通州区于家务回民乡富各庄村的村民,北京晚报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刚从山西大同回来,那里有他当兵时的老部队,有他曾朝夕相处的战友——谢臣烈士的雕像。

5年来,每年的烈士纪念日前,他都要回老部队一次,去祭奠曾经的老战友。 这一次,他把自己几年来获得的1万元补助,全部捐赠给了烈士纪念馆。

怀念老战友

1962年,20岁的赵丙文参军入伍,成为69军某部炮兵连的一名新兵。在部队,他认识了比他大2岁的老兵谢臣,他们两人都是驭手,日常任务是驾驭牲畜运送炮弹。晚上,两人常在一起学习、交谈,“他对我影响很大,还送过我一本书,书中教导我们要多为百姓做好事儿。”赵丙文陷入了回忆中。

1963年8月,一场特大暴雨席卷河北多地。7日,谢臣随连队到易县东高士庄抗洪抢险。一天一夜,他和战友先后救出450多名被困群众,转移2000多名群众和大批集体财产。

8日凌晨,谢臣回村为群众寻找御寒衣物时,山洪突然来临。谢臣没有自己逃生,而是跑向连部去通知战友,结果被山洪卷进激流。在洪水中,谢臣先是救下了一名社员的女儿,在救另一名落水女童时,因气力不支被激流吞没,壮烈牺牲,年仅23岁。1964年,国防部追授谢臣“爱民模范”荣誉称号,命名谢臣生前所在班为“谢臣班”。

失去战友的赵丙文心情沉痛,当看到忍受丧子之痛的谢父又把二儿子送来当兵 时,就决定带着谢臣精神,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进行到底。

服役期间,赵丙文把省吃俭用的一百多元钱捐赠给灾区群众;救灾中他右手的无名指被砸断一个关节,但他从未申请伤残证明。 5年军旅生活,他每年都会获得优秀士兵称号,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寻找老部队

1968年退役回乡后,赵丙文在村里负责民兵和治保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临近暮年,他回想起当兵的日子,开始想念自己的战友,他们都在哪儿?现在怎么样了?

2015 年,已经72岁的赵丙文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当年部队所在地山西大同寻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居然找到了“谢臣连”。当部队领导看了赵丙文的退役证后,将他迎进部队,请他参观了“谢臣连”。在小礼堂里,一座半身雕像出现在赵丙文眼前,他的视线模糊了——那是谢臣烈士。赵丙文挺直腰板,向老战友的雕像庄重地敬了个军礼。

在小小的纪念馆里,老赵看到了谢臣的生前用品,包括被子、腰带、军帽、帽徽,唯独缺少一对儿红领章。回到北京后,他将自己保存了近50年的领章,通过通州区武装部转给了谢臣生前所在的部队,好让老战友的纪念品更完整。

传承老兵情

军旅生活为赵丙文留下了深厚的爱民、为民的精神财富,退休以后,他参加了村里的义务巡逻队,到今年已经有19年了。去年,他荣获了“2018年北京榜样”的提名 ;今年初,又收到了“2018通州榜样”的提名证书。

今年,他带着自己的榜样故事,将北京榜样的精神传到“谢臣连”。与此同时,他还捐给纪念馆1万元钱,专门作为纪念谢臣烈士的活动经费。这1万元是近5年来各级政府对老兵的补助。赵丙文说,这是一个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兵对党、对国家、对战友的一点心意。

部队特意向村党支部发来感谢信,信中写到:“老班长的行为为我们建连、铸魂、育人树立了鲜活的榜样和典型,也为我们继续开展爱民助民活动、深入培塑官兵灵魂增添了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可在赵丙文眼里,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我是个退役老兵,我没有忘记我的部队,也不想让老战友的故事沉寂。

责编:李昔诺
阅读数(33418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