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阿根廷摆不脱的宿命?

2018-12-21 07:09 白云怡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阿根廷特派记者  白云怡】即将结束的2018年或许是全球新兴经济体格外艰难的一年:从俄罗斯到土耳其,从巴西到南非,当美国和欧洲逐渐走出衰退时,这些曾闪耀光芒的国家却纷纷陷入危机泥潭。而这当中,最严重的恐怕莫过于二十国集团成员之一的阿根廷:其他新兴国家所有的“不幸”几乎都在这里上演,其货币比索更是在今年被戏称为“熊冠全球”。《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走访这个因经济格外脆弱而被称为“玻璃之国”的国家,而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地人谈及本国境况时不约而同地用了一个词:灾难。大部分人认为,阿根廷的困境固然有外部因素,更多的却是源于自身多年来的政治、经济政策失误。

通货膨胀使得物物交换市场在阿根廷流行。

货币暴贬,媒体教民众在汇率上“动手脚”

虽然南美洲正值盛夏,“寒意”却在《环球时报》记者一下飞机就扑面而来: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埃塞萨国际机场到市中心,出租车费用竟然超过1000比索!4年前,记者曾在这个城市生活过,当时的费用不过300比索左右。

这不奇怪。过去几年,尤其是今年以来,阿根廷比索的贬值简直像“自由落体”。在机场货币兑换点,记者用薄薄两张百元美钞换出厚厚一叠比索时,着实吃了一惊,这才发现,美元兑比索已经飙到1:38。要知道,仅4年前,这个数字还是1:8,即使是今年年初,也只是1:18,脆弱的比索一年间竟暴跌超过50%。

货币贬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70岁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老妇莫里昂奈斯最近十分懊恼,因为她失去了去里约热内卢享受美妙阳光与海滩的机会。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几个月前,她和老伴做了去巴西旅行的计划,没想到就在8月,比索对美元一路狂贬,她原本储蓄的旅费一下子就不够了,最终不得不取消旅行计划。

莫里昂奈斯的遭遇不是特例。记者采访期间发现,一贯有出国旅游习惯的阿根廷中产阶级如今不得不放弃巴西、美国迈阿密、意大利等传统度假胜地,而改去本国首都周边的乡村、小镇,休闲行为也从“买买买”变成了泡温泉、晒太阳等更为“佛系”的活动。

为让人们更加经济实惠地出游,许多阿根廷媒体专门推出特刊,手把手教民众如何在汇率上“动手脚”:比如出国时要多用现金或借记卡购物,减少使用信用卡,否则将可能因货币快速贬值而在还款日支付比消费时更高的费用;在选择用当地货币或比索付款时,请果断选择比索;适当选择分期付款,以便把美元消费“比索化”……

货币贬值也在进一步改变阿根廷人的储蓄方式:以前只有中上阶层才有的外汇存款,正为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追捧。22岁的华金是一名男护士,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收入并不高,但现在每攒下一点钱,都会立刻兑成美元,“因为这是唯一能让钱保值的方式”。

其实,古稀之年的莫里昂奈斯早已对这样的操作习以为常,唯一不同的是,之前几次她把美元“藏在床垫里”,现在则放进银行,因为“治安恶化,把钱放家里实在太危险”。“我的一生,已见证几轮经济危机,我实在不想在垂暮之年再经历一场”,这名老太太无奈地对记者摇着头:“可惜,它还是来了。”

钱包缩水,竟撼动国民“文化身份认同”

遇到华金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流最旺的购物中心之一,当时这名年轻人正饶有兴趣地欣赏一排帽子。但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只是看看,没有任何购买计划。他对记者指了指商场来来往往的人群,“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只逛不买。这是最省钱的休闲方式。”

华金的缩减开支计划很容易理解:他在一家公立医院当护士,由于经济形势不佳,阿根廷今年出台法规,不再将护士视作医务专业人员,而是行政人员,这一身份调整直接带来薪资下调。“由于实际收入普遍下降,现在朋友们一起聚会,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去街心公园的草坪上坐着聊天,或是带上一壶马黛茶一起喝,而不是去餐馆吃饭”,华金说,“虽说喝马黛茶是我们的传统,但今天这样做多少带有几分无奈。”由于通货膨胀严重,华金甚至不得不减少出门次数——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的价格两年间几乎上涨10倍。

改变的还有人们的菜单。在这个向来有“世界肉库”之称的国家,阿根廷的人均牛肉消费量一直在世界名列前茅,以前甚至有阿根廷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每当我不知道该做什么饭时,我就烤肉”。不过,这一延续百年的饮食传统在今年可能不得不有所改变。据路透社援引该国产业协会数据称,今年9月,阿根廷牛肉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9%,但人均年化肉类消费量只有49公斤,比8月下滑了17%,更是过去60年来的最低谷。

“屠宰行业人员表示,最近几个月牛肉销售量剧烈下降;而此前大部分依靠国内消费的牧场主与肉类加工商则表示,现在他们不得不增加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出口以维持生计。”路透社报道称,许多阿根廷人正在更多消费便宜的面粉、米和鸡肉,这几乎撼动了阿根廷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这个国家一切都在倒退!努力工作的人已经没法体面生活了!”一名五十多岁的男性首都市民对《环球时报》记者抱怨道。他花了足足十分钟“花式”批评现政府,并说“我看不到改变的希望”。

在阿根廷央行10月初的一项调查中,经济学家预计这个南美洲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经济萎缩2.5%,2019年萎缩0.5%。对于国家命运,阿根廷人的“悲观情绪”一向强烈,眼下的消息无疑是不幸的。

左还是右,阿根廷“探戈”踩不准步点

尽管人们将对经济和民生的不满归咎于现任政府,但今日席卷阿根廷的经济风暴的成因远不是这么简单。在阿根廷经济学家胡安·马索特看来,眼前“至暗时刻”的根源要从2007年说起,从那时至今,阿根廷犯下一连串错误。

“2007至2015年间,政府把全部重心放在增加国内消费上,却忽略了私人和公共投资的重要性,导致阿根廷生产和出口能力没能显著增长,进而引发经济过热和国际收支不平衡。”马索特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过去10年,阿根廷所处的国际贸易环境十分有利,国际金融流动性也很好,但由于政策不当,阿根廷没能把握好这段时期。

“而2016年至今,政府又做了太过激进的改变:它意识到了私人投资和解决阿根廷沉疴债务的重要性,并采取扩大资本开放、减少国家干预等措施,一度成功提振投资者信心”,马索特说,“但这一政策在执行时没能吸收激进改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代价,而解决历史债务的方法也只能是再添新债,终于导致2017年下半年起经济逐渐恶化,并在2018年彻底爆发滞涨和汇率危机。”

直观的事例或许更容易理解:上届左派政府先后将能源、铁路等多个领域的外资股份强行国有化,使得它与多个欧美国家关系降至冰点,激进的进口与外汇限制措施也使阿根廷一度遭到超过40个WTO成员国以共同声明抗议;而2015年上台的右派政府一夜之间放开外汇管制,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为抑制政府过度支出而大幅削减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补贴,更是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弹。

回望历史,类似难以延续的政策和在左右之间激进调整,在阿根廷并不新鲜。如果不是看到这个国家街道两旁考究的建筑,百年前就有的地铁系统,庞大华丽的剧院、马球场,很多人恐怕想不到阿根廷曾是一个连美国都羡慕的富裕国度。而它如今的沦落,正是由于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在国家干预与新自由主义之间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位置。近十年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历史又一次令人吃惊的重演。

客观而言,外部环境加剧了阿根廷的危机。4月,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元强势升值,引发阿根廷、土耳其等新兴市场货币频频“爆雷”,其中阿根廷“灾情”最严重。但分析人士认为,外因只是诱因,自身的结构性软肋才是关键,比如阿政府对金融市场缺乏管制。

“当务之急是吸引更多稳定的国际投资”,阿-中商会执行理事埃内斯托·塔沃阿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鉴于阿根廷脆弱的经济现状及过往债务违约、强行国有化的“黑历史”,大部分北美与欧洲国家已不太愿意进行大规模投资。

内外困局中,阿根廷把目光投向中国。除了尝试出口更多大豆制成品、签署人民币互换协议,阿根廷更是对中国投资抱以不同寻常的期待。“中国企业往往着眼于更长远的发展,而非一国一时的经济困境”,塔沃阿达称,中国大型项目往往自带中国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支持,这能让饱受债务困扰的阿根廷免去在国际市场上借贷碰壁之苦。

不过,马索特认为,关键是阿根廷的经济状况能否让双方达成平衡的收益,“这样的经济合作能持续多久”。

责编:魏少璞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97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