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美释放善意,用行动助力经贸磋商

2019-07-21 18:24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中国进口商已经启动对美国农产品新的购买事宜,相关进口企业正在对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询价。这是中美近来为落实两国元首大阪会晤共识、重启经贸磋商而互释善意的一部分。

大阪峰会后,美方对110项中国输美工业品豁免加征关税,并且推动向华为等中国企业继续供货,这些被认为是美方缓和两国紧绷经贸形势的一个姿态。18日,刘鹤应约与莱特希泽、姆努钦通电话,就落实两国元首大阪会晤共识及下一步磋商交换了意见。

贸易战给中美经济都造成了损失,使两国购买对方商品的正常贸易行为陷入混乱,这次中国进口企业询价的美国大豆、棉花、猪肉、高粱等都是中国需要的产品,它们原本都应处在中国对美采购单上。前段时间中国为了反制美方的不公平做法而停止采购这些美国农产品,转向从其他国家采购。中方在什么时间、多大规模上恢复采购,要由两国经贸形势的变化来决定。

自去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采取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稳健策略,坚决反制了美方的加税行动,建立起我们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决不做无原则妥协的可信形象,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钦佩。同时中方始终把磋商的大门打开,保持着对局势发展的影响和塑造能力。

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贸易战打成什么样,这个事实都藏不住。市场庞大是中国力量的重要来源。运用好市场这个杠杆,则是中国智慧的体现。

客观而言,美国是贸易战的主动发起方,它的手段和工具更多,优势更明显。但是这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的应对有声有色,显示了我方撑得住、耗得起、进退有据的实力基础和策略水平。另外中国社会总的来说表现出高度团结,这增加了我方态度的威慑力。

贸易战之初,一些人怀疑中方无法将对美国农产品的购买工具化,认为中国市场已经形成对美国高质量农产品的依赖。然而事实证明,中方对美国农产品的采购变成了高度灵活的过程,这个过程对美方产生的实际影响要远大于对中国市场的副作用。美方经济和政治上都形成了对农产品问题的聚焦。

这次对美国农产品采购的放松同时起到推动中美经贸谈判、更好满足中国市场的两个效果。这是中国长期有条不紊、协调规划各项措施的结果。中美经贸博弈看来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我们需要把手中的各项工具朝着作用最大化的方向运用,使它们有效服务于中国的国家利益。

现在中美双方都越来越清楚了,两国贸易战出现一方彻底压倒另一方意志的结局完全不可能。贸易战长久拖下去只能是双输的彼此消耗。要结束贸易战,双方只能相向而行,争取形成善意互动,消化、打破业已形成的严重僵局。

中美元首大阪会晤的共识为两国走出贸易战再次树立了目标,现在双方互释善意信号已经开始,两方磋商团队的牵头人也已两次通话,面对面的谈判即将开始。我们希望这一进程能够形成建设性的势头,而且不乏后劲,让两国元首的共识一步步结出现实的成果。

责编:薛艺磊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1522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