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

2019-07-12 04:55 李司坤 陈茜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李司坤 陈茜】“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申遗,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的空白。”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教授王亚民表示。而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张明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潮间带滩涂面积。“这次的成功申遗也意味着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从陆地转向海洋”。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飞路线的中心位置,每年有大批鹤类、雁鸭类和鸻鹬类候鸟选择在此停歇、换羽、越冬或繁殖,在跨国迁徙候鸟保护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该区域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这些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为680种脊椎动物和500多种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场所。在该区域生活的415种鸟类中有23种全球重点物种,有17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单。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副教授王玉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这一遗产地范围内,包含盐城的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几个保护小区。在保护区外,有个叫条子泥的保护小区,该区域是以全球濒危的、种群数量只有1000多只的、以勺嘴鹬为代表的水鸟的重要停歇地。当前,以条子泥区域为代表的保护小区还没有纳入最重要的保护区块范围内。从保护工作的角度来说,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可以把整个盐城滨海或黄(渤)海滨海的湿地拧成一股绳,对保护区外的区域也可给予更多力量资助。

与中国其他自然遗产及复合遗产不同,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大部分遗产地为海域。“以前我们申报的自然遗产通常是比较知名的地点,但这次入选的区域大家了解不多,该区域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区最好的海岸型湿地,这体现了我国在进行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的问题上,更加注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王玉玉表示,对于我国的滨海湿地来说,过去围填海、向海要地、围垦等活动比较多,但现在针对滨海湿地的整体想法不一样了,不再向海要地,而是把它保护起来,作为自然遗产地。

目前,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增至14处,位列世界第一。“为什么我国现在自然遗产的数量增长如此快?因为我们有了生态红线的设置,有资金、项目、人力及物力的投入,会花很大精力来申请。”王玉玉表示,这是我国重视自然环境的体现,是我国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决心的体现,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申遗成功后,全世界都盯着看,监督力度非常大,这也反映我国有决心把滨海湿地保护好。”王玉玉说。

责编:杨阳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104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