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欧洲“伽利略”停摆的深刻教训

2019-07-30 00:45 王义桅 环球时报

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本月中旬遭遇“停摆”危机,虽然系统服务几天后恢复,但围绕这次事件的反思仍在持续。

欧盟曾深为“伽利略”导航系统自豪,这个项目2002年正式启动,原计划于2020年投入使用。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说,没有“伽利略”系统,欧洲“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的)附庸,首先是科学和技术,其次是工业和经济”。对欧盟来说,“伽利略”系统不仅能使人们生活更方便,还将为欧盟的工业和商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欧盟将从此拥有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助于打破美国GPS系统的垄断,从而在全球高科技竞争浪潮中获取有利位置,并为将来建设欧洲独立防务创造条件。

欧盟曾自诩规范性力量或民事力量。同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和中国“北斗”相比,“伽利略”的设计思路是全民用。但这次“伽利略”系统瘫痪,也是欧盟设计理念的瘫痪。欧洲学者坦言:“欧盟对自身作为规范性力量的定位在实践中经常表现为欧盟视自己为善意的力量,而将其他行为体视为次等生,因而从言语上看不起它们。”欧盟经验的局限在于超越国家与介于国家间的定位,以为自身超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便可俯视其他国家,但实际上,欧盟自己也在追逐主权国家利益,其所推崇的有效多边主义、全球治理理念无不服务于欧洲公司的商业利益和后殖民红利。世界越来越走向正常,正在还原欧洲作为地区性概念的本来面目。

为了不过度依赖美国GPS,欧盟曾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共同开发“伽利略”系统。中国为表诚意,前期投入了2.7亿美元资金。但当时欧盟麾下各国明争暗斗,项目不断推迟。中国虽是投资方,仍遭到排挤,被排除在很多核心技术研究之外。2007年,欧洲正式将中国踢出“伽利略”项目。随后中国决定单干,“北斗”二号横空出世不仅使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与美国GPS一争高下的愿望大打折扣,也冲淡了“伽利略”未来的市场前景。另外,之前“伽利略”项目的推出刺激了美国和俄罗斯加快技术更新,新一代GPS和“格洛纳斯”的技术指标很快反超“伽利略”,“伽利略”逐渐丧失技术相对领先的优势。

欧盟的尴尬在于,它既不想又不得不搭美国便车。这次“伽利略”系统瘫痪的原因是位于意大利富齐诺控制中心的精密授时装置发生故障,该装置的核心是原子钟,能生成高精度、高稳定度的时间数据。一旦这个装置出问题,所有“伽利略”系统卫星均无法“对表”,就只能集体“停摆”了。2016年12月“伽利略”系统初期服务上线一个月后,系统组网卫星上的原子钟也曾出现大规模故障。而令人匪夷所思的,就是该关键设备却是来自美国。如今,欧盟算是尝到“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苦果了。

按照计划,“伽利略”系统全部30颗卫星将于2020年发射完毕。在此关键时刻发生严重事故,无疑将重挫市场对这套导航系统的信心,加深对其可靠性的担忧。那么,为何在这个节骨眼儿瘫痪呢?

按照“谁先使用谁先得”的国际法原则,按照国际电信联盟通用的程序,美俄中欧正在展开卫星频率的竞争。欧盟连预定的三颗实验卫星都还没射齐,注定败下阵来,失去对频率的所有权。

欧洲专家认为仍处“初始服务”阶段的“伽利略”系统出故障也属正常,不用大惊小怪,也无须过度解读。中国一些专家也指出,“伽利略”系统故障影响不大,反而体现了全球多个卫星导航系统并行发展、用户终端多系统兼容的重要性。在各大卫星导航系统的未来发展中,应更加重视此类平台建设,提高卫星信息的透明度。同时,应继续保持兼容发展和国际合作,为全球用户提供多重保障。

然而,跳出现象看本质,就没那么简单了。德国总理默克尔近年多次表态,呼吁将欧洲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伽利略”系统的瘫痪无疑是一个重大教训,折射出的是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没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外交和安全战略上就不可能独立;没有政策扶持和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就很难在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上实现弯道超车;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指望搭便车或与他国合作,很可能关键时掉链子,最终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联合国“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

责编:赵建东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172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