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音乐,让中国“新新人类”着迷

2019-06-21 00:25 李司坤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李司坤】“过去,中国人追随西方时尚,但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在着装上将视线投向中国古代。”近日,法新社发表题为《从“角色扮演”到“民族大业”,中国为何向传统服装敞开大门》的文章,对当下中国年轻人“身着由刺绣图案装饰的古代飘逸长袍”现象予以关注。报道称,今年4月,中国共青团中央举办了为期两天的“中国华服日”,活动直播吸引了约2000万观众。事实上,中国年轻人对古风的着迷不仅体现在“汉服热”上。根据李清照名篇《如梦令》改编的歌曲《知否知否》、为白居易原诗谱曲的《琵琶行》、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创作的《清明上河图》等“古风音乐”,近年来在各音乐榜单及短视频平台上长期占据热门位置。

与当年的《青花瓷》《东风破》为代表的“中国风”音乐作品不同,当下的“古风音乐”热主要受众为95后甚至00后。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一个个基于“同好”而聚集的圈子逐步产生。有分析认为,一个由中国“新新人类”组成的“古风亚文化圈”已然形成。

“90后”银临是当下国内最知名的古风音乐人之一,她的代表作《锦鲤抄》《牵丝戏》《不老梦》等入选了今年由共青团中央颁布的“青年人最喜爱的国风音乐”榜单。“当下的古风热、汉服热,是我们这代年轻人文化自信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银临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20多年前,大家听的都是流行音乐,没有太多自己选择的权利,而当下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了,“当我们有选择权时,为什么会选择古风?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就像当年我们喜欢武侠,喜欢游戏《仙剑奇侠传》,喜欢古装电视剧,原因都一样:年轻人开始认识到,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么优秀,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经典。”

2015年,一场名为“结绳记“的古风主题音乐会就在人民大会堂中上演,这场以“结绳记事”为线索,主要讲述国家大义、对人生的思考等内容的音乐会吸引了6000名观众,其中大多数是学生。“这确实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一个标志,我们的国民心智在不断成熟。”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后发现代国家普遍呈现出激进的反传统特征,其主要表现就是“崇洋媚外”。但今天,这种文化自卑的国民心态已恍如隔世。“新一代年轻人尤其零零后的身份焦虑感已经得到极大释放,他们普遍认为,我就是我,我和欧美国家的人不一样,我唱古风音乐,就是要比唱欧美的摇滚、b-box来得更亲近,更有范儿!”

什么叫“古风音乐”?“可能有人觉得,使用二胡、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创作文言文之类的歌词,把喜欢的文人典故、历史故事放在里面,或者写出一个‘宫商角徵羽’的古典音乐调式就叫古风了。”在银临看来,上述特点都不能代表古风的所有特质,“古风是难以概括的。我认为的古风在于它的精髓,只要是抱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表达主题这一目的去创作的作品,就叫古风。”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如果真的按照古代尺度来要求,当下很多作品都不一定符合要求。“这些年轻人的创作或表现形式能营造出一个和唐诗宋词对接的氛围,这就够了。”

尽管风潮正盛,但围绕古风音乐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质量参差不齐、内容脱离历史语境、无病呻吟、堆砌辞藻都是贴在古风音乐头上的负面标签。去年年底,更有高校教师对某首古风音乐歌词提出严厉批评,引发歌曲粉丝的强烈反弹。“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提出的要求和批评,也是为了作品的提高。”张颐武表示,尽管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古风作品写得像古人一样,但要想让听众感受到中文的美和意蕴,还是要有起码的格律上及表达上的要求,而不是装腔作势、扭捏状态。“上述批评对古风音乐是非常好的。堆砌辞藻、言之无物等问题客观存在,如何真正把优秀的作品带到观众面前,是所有在做古风音乐的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银临说。

责编:赵建东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79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