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占中国A股市场的比重只有2%,中国金融业开放是大势所趋

2019-05-27 08:29 张妮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 记者 张妮】“国际金融危机虽已走过十年,但对金融市场运行的深层次影响仍未消退。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却沉渣泛起,逆全球化抬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高度复杂多变。在危机四伏的国际形势中,同样蕴藏着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新机遇。持续扩大各领域特别是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既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撑。”5月25日—26日,在北京举行的2019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表示,之所以将此次论坛的主题定为“金融供给侧改革与开放”,是因为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实体经济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来自金融业的支持。但目前国内金融业的监管体系、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活力和服务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不匹配,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治本之策在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开放彼此促进,相辅相成,方能让改革之路走得更快、开放之门开得更大,共同形成中国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大跃升。”

欢迎拥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信用记录的金融外资进入中国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因公务未能亲临论坛现场,他在发言稿中强调,“中国金融业开放是大势所趋,不会停顿,更不会倒退”。2012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2018年中国进口和出口已占全球10.8%和12.8%,全球超过一半的国家将中国视为最大贸易伙伴。相对于商品贸易,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相对滞后。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2018年,我国宣布了15条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措施,今年5月又宣布了12条新的对外开放的措施,未来开放的空间还很大。

郭树清表示,目前,外资占中国A股市场的比重只有2%,占中国债券市场的比重只有2.9%,外资银行资产占全部商业银行的比重为1.6%,外资保险公司占比为5.8%,都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特别欢迎那些拥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信用记录,在风险管控、信用评级、消费金融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机构进入中国,丰富市场主体,创新金融产品,激发市场活力。”郭树清认为,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复杂性也会增大,防控好金融风险特别重要,要特别警惕境外资金的大进大出和“热钱”炒作,坚决避免出现房地产和金融资产的过度泡沫。

报告:中国金融业面临三大问题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在论坛上发布了《2019中国金融政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中国金融业目前面临三大问题:拥有巨额金融总资产,但发展质量不够,大而不强;国家流动性充沛,但实体经济面临融资难、融资贵;拥有最完备的金融管理体系,但防控系统性风险的形势仍然严峻。

《报告》称,2018年年末,中国金融业总资产268.24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68%,均为全球较高水平,但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小、占比低、逆差持久、竞争力不足,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份额并不高,国内和国外金融市场还未充分贯通。同时,货币进入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不畅,大量资本空转,“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制度机制还没有根本确立。在金融风险方面,宏观上,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杠杆率结构性风险仍然较高,经济下行可能引发债务偿还风险,房地产价格波动会带来资产价格的贬值风险。微观上,金融创新形成了复杂的金融产品体系,金融机构的关联性增强,促使风险同质共振。

如何解决中国金融业面临的三大问题?《报告》给出的方案是发展直接融资。陆磊表示,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在直接融资中,资金需求者与供给者通过资本市场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股权、债券和其它创新性金融工具等直接建立信用契约关系。发展直接融资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务之急需要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法治保障,要求完备法律体系,严谨立法过程,公正司法程序和裁判执行系统;二是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有序解决利率双轨制和定价失灵问题所导致的刚性兑付。

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贷款支持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党委委员阎庆民认为,提高金融产品的质量和可获得性是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他提出四点具体建议。

一是提高金融产品的适应性。目前,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时,出于利润和安全等因素考虑,更倾向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忽略了我国实体经济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这使得轻资产多、重资产少的创新、创业、成长型中小企业较难获得足够贷款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应遵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针对实体企业堵点、痛点、难点开“药方”,下大力气提升服务质量。

二是增强金融产品的灵活性。去年,我国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中央高度重视,相继推出各项缓解措施,包括人民银行设立了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商业银行也优化了循环授信和贷款业务,但灵活性方面还不够。

三是提高金融产品的复合性。实体企业的金融需求受所在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等不同而千差万别。金融产品过于“单一化”、“同质化”增加了企业的搜寻成本负担,金融机构可考虑研发复合型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匹配企业需求。

四是丰富金融产品的避险性。要深入了解实体经济需求,以更具前瞻性、创新性的理念,设计和提供更多避险工具,帮助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提升整个经济社会抗风险能力。

未来可能出现数字股票

科技创新也将为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动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在论坛上表示,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了三次科技创新历程,分别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展望未来,随着5G、虚拟现实、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突破,科技手段有可能重塑金融业新格局和新形态,甚至有可能颠覆资本市场的运行逻辑。具体来说,可能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未来可能会诞生数字股票。IT公司可能会利用技术手段,在没有中介机构的情况下,在网上直接发行数字股票,投资者之间直接进行股票交易或转让,投资者可以用数字股票购买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二是科技创新有可能改变原始凭证的存在方式,对会计制度有所冲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会进一步下沉,我们可以对公司运转情况了解更深更广,甚至通过革新会计制度,做到报表实时生成。“新一轮科技浪潮脚步越来越近,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加快科技与金融的融合,迎接资本市场进入新的发展模式。” 肖钢表示。

责编:蒋莉蓉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208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