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深潜救生艇内部啥样? 环球时报记者“爬行”探访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谭浩 李富华】蓝色的海面上,中国海军综合援潜救生船海洋岛船在此航行,一艘红白相间的庞然大物停放在后甲板。明亮的玻璃前罩前,围绕着红色的防碰撞栏,其身体两侧的巨大蓝色LOGO像极了灵动的眼睛。这个颇具科幻色彩的巨物就是频频亮相国际联演场的中国海军深潜救生艇。
该型号的救生艇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深潜救生艇之一,由6个螺旋桨推进,使它可以在水下灵活调整姿态。救生艇在待命状态时停放于救生船后甲板的两条轨道上,涂满黄油的轨道通向甲板后方,巨大的门架屹立于侧。在执行任务时,救生艇在轨道缓慢移动至末端,门架上巨蟒般粗大的缆绳牢牢将其吊起,缓缓放入海中。救生艇入水后,最初在水面航行,调整好姿态后迅速下潜。在水中该艇使用声波定位仪和图像声呐判定失事潜艇方位,再快速接近直到抵达潜艇救生平台上方,与平台对接转移艇员。救生艇完成艇员转移后浮起,远远看过去,海水泛起一片白色的浪花,艇艏先行露出海面,然后慢慢整体浮起,向母船迅速靠拢过来。
这个外表科幻的救生艇内部是什么样子?1日,《环球时报》记者通过矮梯攀爬进入艇内,一探究竟。
该艇拥有一个圆形的出入口,罩着弧状的玻璃盖,宛如一个洞口,深度大概1米左右。此处也是艇内唯一能直立的部位。进入艇内的第一步是脱鞋,因艇内是精密仪器,舱内人员移动需要爬行保持清洁,防止鞋钉等尖锐物体损坏装备等。跳入“洞口”,映入眼帘的是救生艇的驾驶舱。左右两侧布满密密麻麻的仪器和显示屏,包括最为关键的声波定位仪和图像声呐,以及安装在舱室外的数个摄像头画面等等。在救生艇内,共有3种岗位:主驾驶、副驾驶和救生员。主驾驶坐在最靠前,通过巨大的玻璃罩能看清前面的景物。最为特别的是在玻璃罩右前方有一个机器臂,必要时可以在航行中清扫障碍物。主驾驶背后有一个四方形凹槽,坐下去刚好放腿,这是副驾驶的座位。在航行和对接过程中,副驾驶向主驾驶提供潜艇的位置,协同完成和潜艇的对接工作。
连接驾驶舱和救生舱的是一个水密门,穿过这个门需要腿先伸过去,然后平躺进去。进去之后,又是一个盖着盖子的深洞,专业用语称之为“对接裙”。对接裙像一个大碗倒扣在被救援潜艇救生平台上,在彼此对接形成硬密封后,开始抽水;与潜艇艇内均压之后,对接裙上盖率先打开,被救援潜艇救生舱盖随后打开,二者连为一体,建立救生转运通道,艇员通过通道进入深潜救生艇。越过对接裙,视线所及是两列矮凳,救生舱内最大容量是18个人,被救人员要面对面坐在矮凳上,个子高的就需要弯背坐着。
整个过程看下来,救生艇就像一个缩小版的潜艇,舱室密闭,空间狭小,时间久了非常憋闷。但这种体感的不舒适对驾驶员而言算不上什么,因为这是一个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的职业。
救生艇主驾驶朱昱晟从2009年就开始操作该艇。“水下环境复杂,操作稍有不慎,救生艇就会与潜艇发生碰撞。其他潜在危险还包括水下故障起火、进水等。”按照程序入水之后,每到一个深度都需向母船进行报告。一旦发生危险,主驾驶可自主决定是否从水下直接浮起。
朱昱晟有着与国内多型潜艇实艇对接的丰富经验,也曾多次参加国际援潜救生演习。在“环太-2016”演习时,他首次与美军模拟救生平台进行对接,并在中俄“海上联合-2017”演习中首次与俄罗斯潜艇实艇对接。在这次中俄联演中,朱昱晟又完成了两个“首次”——一个是他首次驾驶救生艇和俄罗斯潜艇打通“生命通道”,并实际转移艇员;另一个是他在俄罗斯救援艇对接中国潜艇的环节,首次进入俄方救生艇,参加救援的全过程。
作为职业驾驶员,朱昱晟对俄罗斯同行的装备和技术评价称,俄方救生艇在指挥流程等方面都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对于救援而言,每节约1秒都可能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