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阅读忌“三少”宜“三多”

2019-04-25 01:03 王旭明 环球时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据近期公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0.4%,低于2017年的84.8%。有人惊呼:我们的孩子为何越来越不爱读书了?我以为,与其埋怨当代中国读者为何读书越来越少,还不如反思自己图书市场为读者提供了多少值得让他们读的作品。在提供精品同时,我们还要转变关于读书的观念,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读书。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与多元,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沿袭古训,例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这类功利化读书理念越来越被现代人所不齿,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为什么读书其实比读书本身更重要;也不能简单地以读书作为判断人品格的标志,读书多的坏人也不少;更不能简单地以文字传播的介质判断书和读书的品质,那种认为读纸质出版物才是读书,才是深刻,读电子书不算读书,是浅薄,等等,已经被现代化的进程抛得远远的。一句话,当一年一度的读书日来去之后,应该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既要继承读书的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关于读书内容和方法指导,我以为,当下要注意“三少读”和“三多读”。所谓“三少读”:一是少读时尚类图书,即被包装炒作突然走红的畅销书。这类图书可能走红一时,销量也不低,但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作用不大,却占去了年轻人很多时间。这类图书常常是团队创作,擅长宣传。对于这类所谓明星写手和年轻新秀写的图书,更要保持慎重态度。

二是少读成功励志类图书。这类图书有强大的诱惑,让人幻想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但是,所谓成功本来就是概念模糊的风向标,各种投机取巧、一夜暴富、上下钻营和一时蹿红都是伪成功。即使是真正的成功,每个人的成功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简单的模仿和机械化的学习都会使人进入误区。

三是少读各种明星艺人成长史、发家史和所谓心灵寄语等。一些娱乐明星本身文化素质有限,思想并不深刻,只是靠某种时机一夜蹿红,他们的人生启迪有多大意义由此可知。再说,各类艺人和走红者只不过是大千世界之一种,不能把他们当作成功的典型,而这类图书绝大部分夸张或粉饰成长经历或个性体验,其中不少内容对青少年有害无益,更值得警惕。

而“三多读”是:多读中外经典图书。从时间上说应当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图书;从内容上说,应当反映人类普遍情感和思想;从作者来说,应当是被公认的大家之作。二是多读深入浅出的书,读本专业以外的书,以丰富精神生活。三是多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

好读书,更要读好书、做好人。当然,也要巧读书,还要智读书,因为眼下还有不少书骗子。世界读书日,与您共勉。(作者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求真教育实验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

责编:杨阳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137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