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商业化正蚕食优秀传统文化

2019-04-19 00:39 刘金祥 环球时报

当下是一个文化产品繁盛勃兴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生产者璨若星河的年代,在市场逻辑和商业利益的支配和驱动下,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消费者的视野。若问现在创作者为何趋之若鹜地赶赴文化市场,可能不少人不会讳言经济效益。

这当然是一种社会进步,至少说明国人不像过去那样羞于出名耻于言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本身就是一种用来交易的商品,无论是作家出书还是画家售画抑或导演拍影视剧等行为,都是知识产权被社会的认可与转让。但笔者想说的是,如果将文化产品作为一种人们智慧结晶加以审视,它首先是一种心智行为,是无形的精神价值与有形的功利因素的结合物,若用价值尺度进行评判,文化产品的第一要义应在于人文价值而不是商业价值。在当下这个注重功利讲究实用的社会生态中,更应厘清文化产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黑格尔说: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动辄惟金钱至上。当下社会一些人已陷入这一生存死穴,即沉湎金钱耽于物欲,无视精神生活“有无相生”的主要属性。无论任何文化产品,就其本质而言,均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曾指出:“位我上者灿烂之星空,在我心者神圣之道德”,也就是说真正的文化生产或精神劳作,往往听命于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的感召与呼唤。

中外文明史表明,时代的重大变革往往在知识分子那里得以反映,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也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写作(或创作)目的,完全有别于当下商业利益的诱使和驱役。同时,鉴于这种动机更多是不自觉或下意识的,所以往往表现为一种“不得已”的精神状态。当知识分子的心绪心事与整个时代、社会及其人生际遇发生紧密联系时,就会不期然地生发出一种“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旷达而超迈的心境,今天我们读孔子、庄子、屈原、司马迁、苏轼、曹雪芹、鲁迅等文化先辈的著述,能够体味和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思想魅力,这也是那些以媚世悦俗为特征的文化产品所无法企及的。

真正的文化产品,都具有非商性的特征,强迫文化都纳入商业化的机制,会给文化带来巨大的打击。世俗的有形的东西如果没有无形的精神来制导与净化,社会的世俗产品也不可能得以长久。如今程式化的文化产品制作,凭籍商业与传媒的力量,正在构建一种新文化强势,少数有个性的文化人,在这种力量面前日益变得难以招架,即使某些文化产品尚存一点闪光灵异之处,也被经销商狂炒一番后几乎销蚀殆尽,沦为文化商人们的盈利工具,原本具有美学价值和人文质素的文化产品经此“包装”,大都失去了应有的格调与品位。试想,如果文化产品的这种生产状态不尽快从根本上加以转变,那么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将逐步被蚕食。(作者是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赵建东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264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