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圣母院大火后唏嘘和争议中的思考

2019-04-16 19:49 环球时报

巴黎圣母院大火令全世界一片唏嘘声,不仅法国总统马克龙,世界主要领导人都做了表态。极少有未造成严重人员死亡的灾难带来这么强烈的触动,可见巴黎圣母院的价值已经被远远不止法国人分享。

文物的严重损失令人心痛,但巴黎圣母院大火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反映的是法国和欧洲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准确说这种影响力也是软实力。我们想借这个机会提醒法国和欧洲人,他们或许应当更加自信些,他们有相当的资本参与当前和今后的世界竞争,而且完全有可能继续扮演强者的角色。

当然法国和欧洲人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我们看来,巴黎圣母院这场大火是不应该发生的。虽然相关调查可能需要挺长时间,但它显然没有遭遇雷击等突出的外因,这么重要的文物被烧,反映了巴黎相关部门管理上的不善。圣母院正处在修缮中,但修缮的结果竟是这样。有报道猜测,火灾可能因楼顶的电线短路引起,而这是防火最基本的ABC。法国顶级文物如果真因这个原因遭灾,是难以原谅的。

鉴于巴黎圣母院是人类文化遗产,法国有义务保护好它。法国还有很多其他世界级文物,如果对它们免遭横祸的保护就是这个水平,那么很难让人放心。

法国应当有官员因圣母院被烧而被追责,虽然我们远在中国,但我们认为自己有提出这一要求的道义。

除此之外,我们想说,在惋惜巴黎圣母院大火的同时,一定会有第三世界国家的人联想到,大马士革古城遭到轰炸,为什么就没有世界舆论的集中痛惜和同情?对于这样的诘问,西方人是值得尝试着让自己感同身受的。

我们想在此告诉西方人,中国舆论场上16日也出现了部分非主流的声音,那些发声者从巴黎圣母院大火联想到1860年北京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往事,他们反对很多中国人对圣母院大火表达同情,主流舆论则对这种声音表示不赞同。

圣母院大火引起的反响太集中普遍了,以至于其中有一些引申到了事情本身之外的,释放了人们的更多情感。中国互联网上这番有些让人意外的争论,部分折射了中西之间现实的情感纠结。可以说,中西都没有真正走出那一段历史,部分中国人的心理上还有那段历史留下的划痕,而一些西方人继续用旧时代的尺子度量今天的中国是否“正确”,给中西的情感融合增添了曲折。

有过一段时间,在西方某个国家遭难时,中国舆论场上会伴随出现压倒性的同情声。但是后来,西方舆论在中国发生严重暴恐袭击时偏袒恐怖分子,刺激了中国舆论场,在西方出天灾人祸时反对表达同情的激进声音开始出现。那些人嘲笑说“今晚我是巴黎人”等的人们“如丧考妣”,他们在社交媒体上互相声援。

如果有西方人看到中国互联网上的这些表达,就断言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那是很浅薄的反应。首先中国社会如此之大,必然是多元的,出现一些非主流的情绪释放在所难免。此外,所有群体的情感都有值得关注的来龙去脉,无论以谁为主体的中心主义都要不得,相互理解对方,这样的愿望更值得鼓励。

巴黎圣母院大火瞬间成为全球关注焦点,无疑反映了全球化已经达到的极高程度。但它又夹带着很多遗憾,其中有一部分并非都能说得清道得明。无论怎么说,人类的情感融合是大趋势,中国和西方社会在同一条河流中行船,越来越多的共同挑战会不断推动我们成为一个利益和情感的共同体。

责编:刘婕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362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