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卓敏生命科学教授林汉明:“用智慧去从事农业生产”

2024-08-24 02:03 杨沙沙 张蔚蓝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香港特派记者 杨沙沙 张蔚蓝】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拥有138.4公顷的校园面积,据称是“全香港最宽广、最绿意盎然的校园”。而在这样一个位于国际都市的校园山顶,有一个实验室种满大豆。当《环球时报》记者跟随香港中文大学卓敏生命科学教授林汉明,进入港中大温室时,看见一排排大豆苗伸着绿油油的手掌,挂着鼓鼓的豆荚,仿佛瞬间穿回田野,在这里感受到大地即将收获的气息。

林汉明是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当时在美国西北大学已完成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在纽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林汉明也从美国回到香港。最初,林汉明并没有从事大豆研究,但到中国内地走了一圈,发现大豆是从中国起源的很重要的农作物,当时很少人研究大豆,尤其中国西北更需要大豆这样的农作物。

在港中大温室中培育的大豆,包括曾到达天宫太空站的品种。杨沙沙 摄

“有一次,我跟着朋友去黄土高原考察,有位妇女看我可能穿得比较好,以为我是什么有头脸的人物,所以跑过来诉苦,说她嫁到当地,婆家没给她土地,而娘家又收了她的土地,农民没有土地怎么活?”林汉明才明白,原来很多农民都靠黄土高原的土地生存。

“我跟我太太商量,能不能每年给我一个月的工资让我随便花,我想去西北多跑一跑,做大豆研发。”林汉明回忆,一开始在山西试验,后来他遇到了甘肃省农科院张国宏教授,两个人研究方向一致,最后选定甘肃开始他们黄土高原的大豆工程。此后的十几年中,林汉明成功破解31种大豆的基因序列,培育出抗旱、耐盐的新大豆品种并建立数据分享平台。

在这间国家科技部于2008年批准成立的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林汉明的学生详细给记者介绍各种品种大豆。有随行的港中大老师告诉记者,林汉明非常“宠”他的学生,到外地考察喜欢带着学生,选他的课、报考他的专业的学生也特别多。

当记者提及,全球范围内愿意从事农业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林汉明回答称,正因为农业给年轻人留下很辛苦很贫穷的印象,所以一定要用知识去改变农业现状,而不是光会用汗水去生产。“我认为,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就是要用智慧去从事农业生产”。林汉明告诉记者,今年他在新疆通过高光谱无人机拍摄,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大豆耐盐碱表现,“海外很多国家已经使用物联网技术收集农田数据,把很多跨学科的技术应用到土地上,这些都需要年轻人的投入”。

去年,林汉明带着70多名香港年轻人来到甘肃,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粮食安全”“中国需要”。走出这间实验室,林汉明也将自己的技术带到世界各地需要中国大豆的地方。

今年去巴基斯坦,林汉明还给当地送了一些种子,并鼓励他们做本国育种产业。“我们可以在技术上面支撑,不会像一些跨国公司那样垄断技术”。之前去南非,林汉明听当地人讲,他们本来计划自己做育种,但一些国际大公司不鼓励他们这样做,更不喜欢他们这样做。林汉明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吸纳别人优秀的东西,但不能所有东西都依赖别人。今年下半年,林汉明还会全球各地飞,“我觉得香港作为国际创科中心,肯定不能只在内地跟香港发挥作用,一定要走出去,去有需要的地方”。

责编:赵建东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43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