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喀秋莎”大炮的故事

2023-05-29 07:33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苏联红军1941年发动反攻时撰写的报告显示,一名被俘德国士兵说,许多人被苏联火箭发射器发射时发出的轰鸣声吓疯了。他指的是可怕的“喀秋莎”火箭炮。

战争之前,这种新武器已经交给苏联最高级官员。最初,这种装备安装在一辆简易卡车上并配有几根火箭弹发射管,但没有给领导层留下太多印象。然而,当一轮发射之后,所有人都震惊了。6月21日,德国军队越过苏联边界之前,苏联决定批量生产喀秋莎火箭炮。

1941年至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时,“喀秋莎”火箭炮在乌克兰第一战线。

新武器研发是一项绝密计划。每一枚喀秋莎火箭炮上都配有爆炸装置,以便在被德国人缴获时引爆并销毁。喀秋莎火箭炮团被称为近卫迫击炮团,以免拥有火箭炮一事被发现。该武器的官方代号是BM-13,BM代表作战装备,13代表导弹口径。

首支列装7架BM-13火箭炮的实验部队由伊万·弗廖罗夫(Ivan Flerov)上尉指挥,于7月14日在白俄罗斯奥尔沙市(距离莫斯科以西500公里)首次投入战斗。奥尔沙市是交通枢纽,当时已被德军占领。德军在那里集结了大量军队和弹药。在第一次实战中,喀秋莎火箭炮的效果超出苏联所有军事领导人的期望。德军总参谋长弗朗兹·哈尔德(Franz Halder)在日记中写道:“俄国人使用一种迄今为止没人知道的武器,密集的炮火轰炸了奥尔沙市火车站,金属被融化,大地变成一片焦土。”

对敌人造成的冲击和破坏性影响主要来自喀秋莎火箭炮的性能,它能在几秒钟内完成数吨弹药的爆炸,爆炸范围覆盖一片广阔的区域。这种齐射的火力相当于70门重炮。但与传统火炮不同,BM-13是机动型武器,可在发射点之间快速移动,敌人难以追踪。喀秋莎火箭炮的弹药也在设计上尽可能只留下最小的痕迹,因此德军无法确定火箭炮所在位置并予以反击。该武器在实战中证明功效后,苏联组建多支火箭炮部队,派往前线作战。喀秋莎火箭炮成为苏军普遍使用的武器。

德国人急于了解苏军这一新式武器,但当他们获得喀秋莎之后,却发现无法仿制。

为什么叫喀秋莎?《喀秋莎》是当时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是女孩名字。女孩的恋人被派往边境执行巡逻任务。她盼着他归来。另一种说法是,火箭炮炮架上印有字母K,因为它是由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兵工厂(Komintern)生产的。第三种说法是,喀秋莎是一位苏联士兵恋人的名字,他所在的正是这种火箭炮部队。

本文刊载自《环球时报》“透视俄罗斯”专刊,内容由《俄罗斯报》提供。

责编:赵建东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