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支持新发展模式!中企三大旗舰项目助乌干达面貌一新
【环球时报赴乌干达特派记者 黄培昭】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把乌干达称为“非洲珍珠”,那里资源富集、风光优美,仿佛一颗璀璨的珍珠悬挂在东非高原。同时,乌干达也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收入低下等状况,与它优美的自然风光形成巨大反差。不过,中国企业的到来、“一带一路”项目的开展,让乌干达呈现出崭新面貌,这颗“非洲珍珠”被擦得越来越亮。
“国宾大道结束了我们没有高速路的历史”
“清晨,微风阵阵,清爽异常,沿着KE高速路蜿蜒前行,路面平整宽敞,交通顺畅,路灯光线柔和舒适。道旁树木葱茏,标线清晰明了,周边环境优美、宁静怡人,行车体验真是好极了。”这是乌干达第一大报《新景报》近日刊登的一则新闻,讲述了当地人萨姆逊·丁卡在KE高速路上的行车体验。报道称,由于接送孩子上学需要绕道,丁卡此前从未在去年刚建成的KE高速路上行驶过。近日,学校放假了,丁卡尝试走KE高速上下班,结果发现这里令人惊喜。
KE高速路是由中国交建承建、中交一公局集团实施修建的高速公路,连接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和恩德培国际机场,被当地媒体和民众称为“国宾大道”或“国门第一路”。丁卡说,“这条国宾大道结束了我们没有高速路的历史,中企填补了我们在这方面的空白”,他对此感到“十分振奋”,认为KE高速路促进了乌干达公路系统及配套设施的完善,对改善乌干达的城市治理、环境治理、交通状况等,都有重要意义。
《环球时报》记者乘车行驶在这条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上,感觉与国内的高速公路没有太大区别。中交乌干达分公司总部党支部书记鞠文杰向记者介绍说,这条高速公路按照双向四车道设计,完全采用中国规范和标准建造,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规范得到认可,走向世界。
KE高速路的诞生,将乌干达首都至恩德培国际机场的路程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40分钟,极大方便了当地居民出行和游客往来,并且在大幅改善首都及周边地区交通状况的同时,也带动经济活动向首都中央商务区集中,为乌干达今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了新模式。
据当地媒体报道,KE高速路建设期间,中交每年给乌干达创造就业岗位1500多个,乌方参建员工占比高达90%以上。因此,中企帮助乌干达培养了大批公路技术管理人才,为推动乌干达基础设施建设积蓄了有生力量。
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也对这条高速公路特别关注,公路开工和竣工典礼他都未缺席,甚至在上班途中也不忘视察工程进展情况。
“恩德培国际机场将焕发新生机”
乌干达全国唯一的国际航空港是位于维多利亚湖畔的恩德培国际机场。这座机场始建于1974年,基础设施已严重老化,而且当初设计的吞吐量太小,早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眼下由中企承建的机场改扩建项目,将改变这一窘状。
记者赶到现场时,看到建到一多半的新航站楼上,中外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项目总经济师陈尧介绍说,恩德培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主要包括新建航站楼、货运中心大楼、加铺现有17/35跑道及附属滑行道等。“截至目前,主要剩余工作为新建航站楼工程,项目整体完成比例为83%,竣工日期为2024年7月5日。”
乌干达民航局机场和航空安全主管、业主方项目经理阿尤布·苏玛介绍说,乌政府对恩德培国际机场的改造和扩容扩建项目寄予厚望,希望在中国交建的努力下,恩德培国际机场能够旧貌变新颜,“焕发新的生机”,迎来大量旅客,并运输尽可能多的货物。改扩建后,恩德培国际机场每年旅客的吞吐量将从现有的130万增长到300万。
“这是一个关键基础设施,将在乌干达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苏玛充满憧憬地说。
“中国专家帮我们培育出最高产的水稻”
2022年11月19日,陈太华等9名来自四川的中国农业专家抵达乌干达,执行为期3年的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乌干达(三期)“南南合作”项目农业技术合作任务。在此前的两期“南南合作”项目中,共计约50名中国专家和技术员到实地帮助乌干达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以减少饥饿与贫困,在粮食生产、苹果产业化发展、蔬菜规模化生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水产养殖饲料加工等领域进行了技术示范和推广,大大促进了乌干达农业产业化。
乌干达的传统主食有饭蕉、木薯、甘薯、小米、玉米、高粱等,大米不多。饭蕉是区别于果蕉的一种主食,乌干达是世界三大饭蕉生产国之一,香蕉饭堪称乌干达人的“国饭”。在中国专家的技术支持下,乌干达提高了香蕉产量。更为可喜的是,中国项目点杂交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9至10吨,这一数字是本地高产品种的3倍,杂交小米的产量约为当地常规品种的2到3倍。
罗伯特是布达卡区附近的农民,他在中国专家“手把手”的培训下,成为杂交水稻种植专家。他说:“中国专家帮我们培育出最高产的水稻,我种了25年水稻,从没有见过如此颗粒饱满、高收成的水稻,我相信中国杂交水稻,相信中国派来的专家,感谢中国政府。我决定从此改种中国杂交水稻。有了钱后,我要把几个孩子送到大学读书,还打算把现在的房屋拆掉,修一套新房。我希望有机会去中国学习杂交水稻和其他新的农业技术。”
水产工程师陈太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在当地渔场教渔民革胡子鲶人工繁殖技术,将鱼苗成活率从过去的36%提高到81%,同时还教会了渔民如何使用免费天然材料制作配合饲料,大幅降低鱼种的生产成本。中国专家还开展鱼苗孵化、幼苗运输、鱼塘设计及养殖、稻田养鱼、饲料加工等示范项目,使鱼苗孵化率从20%提高到80%、幼苗运输成活率从79%提高到98%以上。当地媒体说,对拥有大量湖泊的乌干达来说,提高鱼产量意义重大。
乌干达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国务部长布赖特表示:“‘南南合作’计划下的技术援助让我们实现了从自给性农业向商业化农业的战略转变。我相信,在中国专家的支持和粮农组织的协调下,乌农牧渔业部及其当地合作伙伴将提高中国杂交水稻、狐尾小米、畜牧及水产产量,并实现商业化发展,促进贸易和投资,为乌干达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转型做出贡献。”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