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歌载舞,各国重迎中国游客

2023-02-15 02:48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近期,中国出境游有序恢复并迅速回暖,展现出中国经济的活力与潜力,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了迎接中国游客,多国在机场亮出“独特礼物”,传统歌舞尽展各国风情。例如,马尔代夫表演者向中国游客展示了传统大鼓舞,埃及表演者则为中国游客带来了传统舞蹈大裙舞。

马尔代夫大鼓舞,魔性的代入感

近日,中国有序恢复出境游,马尔代夫为中国游客举行了高规格的接待仪式,表演者为中国游客带来了传统大鼓舞表演。

大鼓舞是马尔代夫最受欢迎的舞蹈形式,深受年轻人和老年人喜爱。大鼓舞由非洲传入,经过上千年的演变,现如今演变为马尔代夫以鼓为基础的传统音乐,搭配马尔代夫的传统舞蹈。一场月光沐浴下的大鼓舞会使初到马尔代夫的游客永生难忘。人们唱歌共舞同欢,衬着优美的海景,与马尔代夫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大鼓舞是马尔代夫的传统舞蹈,由包含鼓手、主唱、伴唱、舞者等在内的10到20人左右的团体表演,规模大一点的超过20人。大鼓舞使用的乐器包括3到4个鼓和多种打击乐器。其中鼓是主角,也是大鼓舞名称的来源。鼓身由掏空的椰子木制成,鼓面大多由山羊皮制成。表演者的服装是纱笼和白色衬衫。

马尔代夫大鼓舞

马尔代夫几乎每一个岛上都有一个大鼓舞舞蹈队。大鼓舞表演一般由领唱先唱,其他人组成合唱紧随其后,同时随着鼓点击掌。歌曲进行时,鼓声会一直持续。领唱声嘶力竭地呐喊,虽没有麦克风,声音却好似能震破屋顶。舞蹈表演就像是舞台剧,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及饱满的情绪,完整地展现了过去渔人搏斗的场景。在现场就仿佛站在一艘大风大浪中的多尼船上,船长使劲维持船身的平稳,船员奋力与鱼搏斗。当歌舞达到高潮时,一两个舞者以疯狂的动作保持狂野的节拍,观众连连拍手叫绝。

因为与非洲东部和西南部发现的一些歌曲和舞蹈相似,大鼓舞多被认为从非洲引入。大鼓舞第一次出现在马尔代夫可能是在公元11世纪,或者更早。经过长久的文化交流及大海洗礼,大鼓舞逐渐演变为一个崇敬大海、气势磅礴的击鼓舞蹈。大鼓舞的乐曲多以英雄为主题,往往前奏较为缓慢。

大鼓舞表演乍看是随意摆动,但其实每一个动作都有相关意义,比如象征太阳、星星、月亮、海洋、鱼……这些动作代表着马尔代夫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不过,大鼓舞的歌曲有时却由毫无意义的歌词组成,因为它混合了当地、邻近地区和非洲的词汇。如今,用当地语言迪维希语写的有意义的歌曲随着大鼓舞的节奏被唱出来。   

现在,大鼓舞也是舞台表演、庆祝活动和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到马尔代夫旅游的游客也有机会参与其中。

表演者会穿着传统服装,由领唱带领大家歌唱,接着团员加入,随音乐摆动身体。表演者唱到高潮处会邀请现场观众加入他们的行列同欢共舞,一起伴着迪维希语的歌曲起舞。如果你在其中,会神奇地发现,那音乐以及舞者的节奏,似乎有魔性,会让你自然而然地跳起舞来。

印尼昂格隆,演奏需配合

昂格隆是印度尼西亚一种传统的古老乐器,又称竹筒乐器、竹管乐器、竹竖琴。在文化多元的印度尼西亚,昂格隆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巽他人的文化符号之一。印度尼西亚人民视其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及和谐的代表,被称为印度尼西亚的国宝级乐器。2010年11月,昂格隆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印尼昂格隆

昂格隆的结构十分简单,主框架用竹子做成,用藤条悬挂着两节到四节竹筒,竹筒由工艺大师精心切割削磨,目的是让竹框摇动时产生特定的音调。当演奏者摇动框架时,竹棍会与竹筒互相碰撞而发出“格隆、格隆”的声音。连续摇奏时音色颤动,华丽悦耳,宛如流动不息的潺潺溪水,十分动听。不过,每个昂格隆只产生一个音符或和弦,为了可以演奏曲调,需要几个人共同合作。其高、中、低音取决于竹筒的长短、薄厚和竹子的老嫩。

昂格隆看似简单,制作过程却十分繁复。制造昂格隆的特殊紫竹竹龄在4到6年,必须在一年中蝉鸣的那两个星期中砍伐,砍伐时还要看时辰,每天上午9时到下午3时为宜。砍好的竹子需储藏一个星期,让其风干,再将竹子砍成需要的形状,埋在泥土里存放一年左右,以防白蚁。如今,即使有了先进的防蛀方法,做好一套昂格隆也需费时半年左右。

昂格隆演奏时需要相互配合,突出“和谐美”。2013年,印尼驻华大使馆和印尼中国友好协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了昂格隆大型音乐会,现场演奏者共计5000余人,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如今,昂格隆是爪哇乐师在海外必演的节目,更是印度尼西亚人招待来宾、主客同乐的压轴节目。一般来说,一台晚会进行到后半段的时候,有人会走到观众席向客人分发昂格隆,每个昂格隆都标着号码——音高。分发完毕,台上乐队早已准备妥当,为客人伴奏。这时,一名身穿印度尼西亚传统服装的指挥家会走上台,指挥大家一起演奏。不识谱也不要紧,只要跟着口令,摇动手中的昂格隆就可以完成演奏。现在昂格隆已传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如今昂格隆的演奏已不再单一,而是融入了更多民族器乐和西洋器乐,新型昂格隆乐队既能突出主要旋律,又能奏出丰满的和声,而且可以自由转调,大大丰富了乐器的表现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昂格隆音乐。

埃及大裙舞,裙重30公斤

近日,埃及热情欢迎中国游客赴埃。在开罗国际机场,埃及民间艺术家们跳起了该国的传统舞蹈大裙舞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舞者身着斑斓的长裙随乐声旋转舞动,速度时快时慢,伞状的裙摆似波浪般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

大裙舞

埃及的大裙舞是埃及传统民族舞蹈之一,阿拉伯语名为塔努拉,意为裙子,也被人们称为转裙舞、旋转舞等。想要考证大裙舞的历史,就不得不先从苏菲舞说起,因为大裙舞即为苏菲舞的改编版,通俗来说就是苏菲舞的剧场版或娱乐版。

苏菲舞顾名思义源自伊斯兰教苏菲派,该教派认为万物都是旋转的。因此,旋转便是苏菲舞最主要的特点。据历史学家考证,苏菲舞是由土耳其哲学家、诗人鲁米发明,并于14世纪引入埃及,在细节上经过埃及民间艺人的诸多改良后,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大裙舞。相较苏菲舞,两者的精神内涵基本一致,但在表现形式上大裙舞比苏菲舞更具观赏性和表演性。这不仅体现在舞者绚烂的着装上,还体现在埃及人通过添加长笛伴奏、在裙摆上添加灯光装饰、辅以阿拉伯音乐等方式使大裙舞变得更富娱乐性和趣味性。

彼时,大裙舞是祭祀上天的舞蹈,象征四季变换,万物轮回。主舞者代表太阳,其他舞者绕其旋转恰似群星。他们始终以左脚为圆心逆时针旋转,代表太阳自西向东的运行轨迹。

如今,在埃及的各种节庆、迎宾活动中都能看到大裙舞的身影,舞者无一例外均为男性,包括配合舞者的歌者和鼓者也都是男性。据记者的埃及朋友介绍,舞者身上所穿的圆蓬长裙光一层就有10公斤到18公斤不等,一般表演时,他们至少要穿3层,有时在旋转的过程中还会加上新的蓬裙。由此看来,想要驾驭该舞种,光有转一小时不晕的本领还不行,更需要强大的体力来支撑如此沉重的表演服饰。看到他们轻松将裙摆单手在头顶旋转的模样,可想而知这份轻松背后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倘若是晚上观赏大裙舞,更会有意外惊喜,因为在夜晚,舞者们通常会身着装饰有霓虹灯光的裙子登台表演。在现场昏暗的环境下,裙摆上五彩缤纷的光源会瞬间亮起,舞者通过花样繁多的动作让裙摆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因此,大裙舞现在已成为埃及向外国游客展现本国风情的重要艺术手段。

责编:袁小存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