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探访“造岛神器”天鲸号,近距离目睹大国重器真容

2023-01-18 07:03 单劼 林璐文 邹璇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连云港特派记者 单劼 林璐文 邹璇】编者的话:2010年投产的天鲸号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超大型自航绞吸船,建成时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13年间,天鲸号为我国的填海拓土立下汗马功劳,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作出杰出贡献。近日,天鲸号回国作业,《环球时报》记者登上这一“国之重器”, 近距离目睹大国重器真容,感受在施工作业条件面临诸多挑战下中国高端装备的强大实力,以及背后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图为俯瞰天鲸号“铁齿钢牙”——绞刀头。 石丁摄

图为甲板上摆着一人多高的备用绞刀头。 单劼摄

天鲸号通过管道将海底的泥沙输送至海岸。 石丁摄

铁齿钢牙的“海中怪兽”

天鲸号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投资建造,2008年4月28日开工,建造周期历时21个月。2010年1月19日,天鲸号在深圳交船。

天鲸号现任大副冉纲强见证了天鲸号这十几年来的历程。2009年,大学毕业刚加入天航局不久的冉纲强就登上天鲸号,从实习船员开始一路升至大副。

在天鲸号船舱最顶层的驾驶台,《环球时报》记者见到了正在控制挖泥系统的冉纲强。他坐在驾驶台上展开双臂,双手在身体两侧的控制台上不断操作,天鲸号的设备工作情况尽收眼底。

据冉纲强介绍,天鲸号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总长127.5米,型宽23米,吃水6米,设计航速12节,总装机功率为20020千瓦,最大挖深-30米。在执行吹填作业时,天鲸号能以每小时45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远6000米外,每天吹填的海沙最高可达十多万立方米。它还装备了亚洲最强大的挖掘系统,绞刀功率达到4200千瓦,使其不会被礁盘上的珊瑚礁损坏而影响施工作业。

冉纲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除了硬件设施优异,天鲸号还拥有智慧的“大脑”——它配备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集成自动挖泥控制系统,可以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保障昂贵的挖泥机具高效安全地发挥功用。

在甲板上,天鲸号党支部副书记张旭介绍了天鲸号上的三大标志性利器。第一件是被网友戏称为“火龙果”的重型绞刀头。它是天鲸号锋利的“铁齿钢牙”,由4200千瓦变频电机驱动,可以深入海底搅碎坚硬的岩石。第二件利器是天鲸号的“手臂”——两台变频电机驱动的横移绞车,可提供极大的横移拉力,配合重鲨式横移锚,使天鲸号可以实现100米宽度的扇面作业。

钢桩台车系统是天鲸号的另一利器,被誉为天鲸号的“大长腿”。 这一系统负责船舶的施工定位,有效行程为6米。天鲸号能在8级风浪条件下作业,并且能够在坚硬土质定桩,定位精确牢靠,可在狭窄水域施工,定位系统功不可没。

除了天鲸号的“大脑”和利器,船上的36名船员也各司其职——从确保天鲸号发动机正常运作的大管轮,负责天鲸号电力“神经系统”安全稳定的电力工程师,再到每一名水手,甚至厨师,他们的共同努力确保了天鲸号的日常运转,让天鲸号穿梭于各大洋之间,充分发挥着“国之重器”的强大能力,完成各项使命。

不辱使命的“大国重器”

小年这一天,超2000万网民在线观看了一场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环球网、中交集团和中国联通联动推出的“2023,为中国加一点——5G直播‘造岛神器’为祖国填海拓土”直播活动。设置在天鲸号吹填区的摄像头全天候直击填海拓土,网友集体围观“造岛神器”宏伟的施工场景,并跟随主持人“云丈量”24小时中国新陆地的变化。

当天在连云港港赣榆港区,高达8级的风浪让驳船无法航行,细密的雪花在海面上飞舞,体感温度已经达到零下十几度。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天鲸号却如定海神针般岿然不动,在风雪中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作——爪牙般的绞刀头探入海底,将泥沙岩石捣碎卷起,再由管道输送到几公里外的岸边——那里,一片新的陆地正在形成。

经过24小时的不间断吞吐,天鲸号输送的泥沙堆积出一片3万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其面积相当于4个足球场。疏浚的航道和这些新产生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后,将为连云港这个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打开海上新通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赣榆港区10万吨级航道南延伸段一期工程是天鲸号圆满完成历时5年的“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任务顺利归国后的首秀。

在“天鲸号,新年快乐”“科技感满满”的刷屏中,网友们见证了天鲸号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稳定工作、仅用24小时就建造出一片几万平方米土地。而整个连云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天鲸号克服了施工海域土质复杂、疏浚土远程输送难、管线磨损大、工期紧等诸多困难影响,充分发挥出“挖得快、排得远、效率高”的核心竞争力。

其实,这远远不是天鲸号所经历的最艰难的工作。交付以来,天鲸号就肩负重任,航行在填海拓土的最前线。

“船只和设备面临巨大考验,而船员们也经历身体和心理的多重挑战,”冉纲强回忆道,“在外海作业时,由于远离陆地,如果再遇到极端天气,曾经一个月补给船都无法抵达。由于淡水匮乏,最糟糕的时候我们只能收集雨水使用。但即便如此,船员们也咬牙坚持了下来。”

每一项工程,天鲸号都要面临一个个考验、一重重关卡,但这个“大国重器”总能顺利突围,不断用实力书写“海上传奇”。自2010年投产以来,天鲸号先后在众多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曾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工人先锋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重量级荣誉。

天鲸号大管轮纪海洋用白居易的诗句来总结自己的工作: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我们虽然没有倚天剑,但我们天鲸号提着大绞刀来编辑中国的海疆,来参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建设。”纪海洋说。

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鲸”

十年来,天鲸号这一大国重器除了服务国内重大工程,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作用,助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造福区域经济发展。

2017年,代表我国当时现役自航绞吸船最高科技水平的天鲸号启程奔赴海外。历时5年,天鲸号奔忙于“一带一路”沿线数万海里,经历了炙热的赤道海岸、濒临北极的冰冻严寒,突破高热气候、长波涌浪、复杂工况、恐怖袭击等考验,圆满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天鲸号在海外的第一站是特马港,这是非洲加纳第一大港,也是西非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枢纽港,新集装箱码头建成后将为全世界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港口基础设施和服务。然而,天鲸号到当地后,发现施工状况极其恶劣。施工海域土质为硬度60兆帕(压强单位)的岩石,普通挖泥船面对这种地质条件束手无策。

“当时整个亚洲,只有天鲸号具备施工条件,这也是选择我们这艘船的原因。”冉纲强回忆道。施工时当地官员又惊又喜,给出高度评价,称天鲸号为“世界上最锋利的牙齿”。

“如今天鲸号这张中国重器名片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中国工程师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外民众称赞,”中交天航局天鲸号党支部书记、浚工长窦润彬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条丝带已经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紧密缠绕在一起,它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经济贸易的往来,还有中国与世界各国政治、文化交流,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世界港口建设与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这是我们每个员工希望看到的,我们会一直努力下去。”

在采访中,当被要求用简单的话语描述自己在天鲸号上的工作时,多位船员都不约而同地说出“痛并快乐”。

“海外作业的5年对船员造成最大困扰的还是饮食问题。尤其是绿色蔬菜,简直比黄金还贵,关键还特别难买。”窦润彬回忆道。因此,天鲸号船员发扬自力更生的传统,自己种菜。在船员们的研究和尝试下,天鲸号上的迷你菜园种出了西瓜和辣椒等果蔬。不过,在海外作业期间,船员也经常会有“口福”。“由于一些国家水产丰富且廉价,我们经常能吃到海鲜。”天鲸号大厨李密说。

天鲸号历时5年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任务顺利归国,并且已经投身新的工程建设。未来,天鲸号还将参与更多国内外重大工程。

责编:袁小存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205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