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白鲟灭绝警示人们,须花更大力气保护好长江鲟、中华鲟等鱼类

2022-07-27 06:28 赵觉珵 单劼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 单劼】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前不久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生活在中国长江、已存活约1.5亿年的白鲟灭绝。近20年前,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曾发现过一尾受伤白鲟,这也是人类最后一次看到这种曾与恐龙“同框”的野生动物活体。在2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危起伟表示,白鲟的灭绝警示人们,必须花更大力气保护好长江鲟、中华鲟等鱼类。

2022年5月,666尾不同年龄段的中华鲟放流长江。(IC photo)

根据IUCN官网给出的定义,当一类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时,这个物种就被认为灭绝了。具体来讲,在适当的时间内,对一个物种历史上已知或预测的栖息地进行详尽调查而未能记录到任何一个个体时,就认为该物种已经灭绝。而在2019年12月,危起伟就曾在国际学术期刊发文表示,2005年至2010年间,白鲟已经灭绝,不仅如此,可能在1993年,该物种就已功能性灭绝。

“由于白鲟研究资料有限,没有关于寿命的记录。根据我们的估算,白鲟的寿命大概是三四十年”,危起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2019年发布的论文中,他和同事认为,白鲟最后一次繁殖可能在1990年左右,产下的白鲟很可能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2003年1月,危起伟曾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发现过一尾受伤的白鲟,这也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到白鲟的身影。据危起伟此前介绍,最后一次发现的白鲟当时寿命还有20年左右,到现在大概率也死亡了。“至今我们仍未再找到其他存活的白鲟活体,因此我们判定这个物种灭绝了。”

白鲟是长江特有物种,也是距今1.5亿年前的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成年白鲟个体体长7米,最重可达500公斤。危起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白鲟体型较大,以吃鱼为生,是长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顶级食肉者。从进化的角度讲,白鲟属于鲟形目匙吻鲟科,它的祖先要比其他鱼类都要早。因此,对白鲟的研究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但令人惋惜的是,曾在地球环境剧烈变化中生存下来的白鲟如今只存在于博物馆的标本展览中,科研人员们再也没有发现一尾存活下来的白鲟。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并非没有尝试过人工养殖白鲟,危起伟在2002年曾救助过一尾白鲟,但它在存活29天后依然死去。危起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没有能实现对白鲟的人工养殖非常可惜,当时条件有限,没有人能养得活白鲟。

包括危起伟在内的学者认为,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其生存环境的变化,例如过度捕捞导致白鲟的食物减少。此外,一些水利设施的建设也影响了白鲟前往长江上游洄游产卵。

6月18日,观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白鲟标本。(IC photo)

白鲟灭绝的消息加重了民众对长江生态保护与物种多样性的关注,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关心中华鲟和长江鲟的处境。在IUCN最新发布的报告中,长江鲟已经被认定为野外灭绝。

除了长江白鲟,根据IUCN的最新报告,全球现存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IUCN对全球鲟鱼的重新评估显示,世界上剩余的26种鲟鱼物种100%面临灭绝风险,高于2009年的85%;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表示,“结果令人震惊和悲伤,但却在意料之中。评估表明鲟鱼仍无法摘掉‘世界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危起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必须花大力气保护好长江鲟和中华鲟。当前,中华鲟经过人工繁育培养,已有子二代了。公开报道显示,长江近年来一直在开展中华鲟和长江鲟的放流。有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累计人工放流约700万尾中华鲟,长江鲟也有大量放流。不过,人工放流对自然种群恢复的作用仍不明显,相关机构已连续5年未在长江监测到中华鲟产卵,而长江鲟也由于未能发现增殖放流种群的幼鱼而被IUCN评估为野外灭绝。

长江流域分布着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170多种;拥有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12种。近年来,中国已经加大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长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此外,农业农村部也陆续发布《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5-2030)》《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与《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教授王亚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白鲟的灭绝反映出长江生态环境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内通过各类措施加强了对长江的保护,但一些物种已经很难再恢复了。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今年发布的《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蓝皮书》也提到,我国先后通过物种及其关键栖息地立法保护,长期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人工群体保育及大量科学研究等,开展专门针对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严峻问题,如筑坝、航道建设及航运、水污染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影响。

包括危起伟在内的科研人员也在努力通过科技手段保留下这些珍稀鱼类的“火种”,他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他带领的团队研发出了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可以从雄性或雌性鲟鱼中提取生殖细胞,将其移植到另一种鱼体内,并在后者体内形成鲟鱼的精子和卵子,再通过体外受精,完成繁殖。

“不过,白鲟目前只有标本,没有活体细胞,无法利用这一技术,我们希望这样的技术能够帮助其他种群的恢复。”危起伟说。

责编:赵建东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135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