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50周年对中美关系的启示

2022-02-18 02:27 环球时报

杨希雨超越现实矛盾开新局

今年是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50周年。50年前那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精髓就在于顺应时代需要而超越现实矛盾。

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美国有句政治谚语:政客(Politicians)总是看重他们所服务的任期,政治家(Statesmen)看重的则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彼时,尼克松是带有强硬反共标签的政治人物,当选总统也是以国内右翼保守势力为重要政治支撑。面对现实矛盾尖锐对立但又极其重要的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最高决策者的尼克松,面临着二选一的战略抉择:是顺应时代潮流优先,还是任期政治至上。显然,尼克松及其执政团队做出了政治家而非政客的选择。

自从1972年中美超越冷战格局打开正常交往大门以来,两国关系虽然历经曲折但总体保持稳定。这给两国人民带来越来越多可见、可触、可获得的实际利益,给彼此经济发展提供越来越大的动力和市场空间。而且,中美围绕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协调合作,也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全球战略稳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从冷战时期到后冷战时代,中美交往的50年历史反复证明一个道理: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越来越多共同挑战的21世纪,中美合则有利于世界,斗则必伤及全球。这也是在当前美国加大对华遏制的背景下,众多国家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重要原因。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尼克松访华都是值得纪念并不断引人思考、从中汲取经验的划时代事件。在50周年这个节点纪念和思考尼克松访华,不仅在于回顾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进程以及重申坚定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还在于纪念尼克松及其执政团队那种为顺应时代潮流而超越美中现实矛盾的战略思维和战略追求。而这,恰恰是当前破解中美关系僵局所必需的。

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特朗普政府试图强行“脱钩”而不能,反而导致两伤甚至众伤的后果。拜登政府上台之初摆出“再挂钩”姿态,实际却是打着“竞争”的幌子继续反华遏华,这对中美关系乃至国际社会的伤害不言自明。当前的中美关系再次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中国无意挑战或与美国对抗,现在的华盛顿决策者们亟须从历史潮流的角度认识中美关系。他们再次面临一个“尼克松式”的战略抉择:是站在政治家的高度选择顺应时代潮流而超越现实矛盾,还是站在政客的角度,为了任期政治的需要而跳进现实矛盾的陷阱?希望他们能像当年的尼克松一样,给出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案。

李海东摆脱意识形态成镜鉴

尼克松在冷战时期美国内外交困之际任职总统,他对美国对华政策做出重大战略调整,为世界格局转变和冷战最终结束打下基础。他的外交理念与实践,为当今世界政治精英看待和处理国际事务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

尼克松始终对美国自身实力的局限性保持清醒认识,坚决反对意识形态主导外交决策,强调以国家间的力量平衡来规划处理国际事务,这可说是任何时期保持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经验。

1969年初执政的尼克松面临一系列巨大挑战,比如越南战争打不赢要撤出,对苏竞争渐处劣势要缓和,国内反战运动风起云涌要平息等。他认识到美国此前20年盲信武力和意识形态毫不妥协导致的“帝国傲慢”,已对美国自身造成严重危害,于是坚定而又较成功地完成冷战期间美国最具战略意义的外交政策大调整:推动与中国关系正常化,不仅加快美军撤出越南的进程,也帮助逆转对苏劣势局面;开启对苏缓和,不仅改善与盟国关系,也加速了苏联社会自身的变化。

不痴迷于意识形态对抗和对他国进行民主改造,而是顺应时代大潮与其他大国形成负责任但又相互平衡的格局,这是尼克松留给继任者的珍贵外交遗产。摒弃这种战略视野和思维就会摔跟头,美国冷战后对外好斗政策的频频失败,已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点。

同时,尼克松的外交观念与实践具有世界多极化和外交议题多重关联的特色。他推崇经济层面的美、中、苏、日、西欧“五大力量中心说”,主张以“多极均势”确保世界和平,极具智慧地把握住了国际格局稳定离不开大国之间有效协调的规律。这与冷战后美国不断试图拉拢小国削弱大国进而导致大国关系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尼克松有关重大政经议题必须关联考虑的外交思维,不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不利处境,更推进了解决重大全球和区域问题时的综合性“一体化”道路。尼克松政府推动建立泛欧性质的“欧安会”以促进欧洲各国在不同领域加强交流,在各大国间对裁军与核不扩散等重大议题进行关联处理,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尼克松在联盟对立的冷战时期就持有的这种理念,即使放到当代语境中仍然具有活力。

正是基于以上战略观念,尼克松当年寻求并富有成效地与中国改善关系。50年后的今天,中美关系又处在爬坡迈坎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特殊日子里,希望美国决策者们能对尼克松对华外交遗产有所反思和总结,将他留下的“中美只有合作才能克服各种重大挑战”的政策遗产继承下来。

吴心伯:信守一中承诺是根基

50年前尼克松访华是为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当时阻碍两国关系改善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在那之前,美国的涉台政策是“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而在尼克松访华后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美方表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方通过承诺遵守一个中国政策,解开了影响两国关系改善的一个主要症结。

随后,美国一中政策内涵不断丰富。在中美建交谈判中,美国接受与台湾“断交、撤军、废约”。在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在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报》中,美方就逐步减少直至最终解决对台军售问题做出重要承诺。

冷战后,台湾岛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台独”势力日渐猖獗,美方在执行一中政策方面几度出现倒退趋势。但在中方的坚决斗争和积极促动下,美国基于维护中美关系大局以及台海和平稳定的考虑,围绕台湾问题做出一系列新的政策论述。克林顿时期,美方表达了有关台湾问题的“三不”立场,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参加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小布什执政时期,则明确表达了反对“台湾独立”的立场。这些政策论述成为美国一中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助于增进中美战略互信。

但自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为了对华施压,越来越频繁地打“台湾牌”,不断扩大对台军售,甚至在国际场合凸显台湾的“主权国家”身份。拜登政府上台后把台湾作为美国“印太战略”重要一环。美国“以台制华”与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相互勾连,导致台海局势的新一轮紧张,中美战略互信严重受损。

尼克松访华至今的中美关系史表明,如果华盛顿不能处理好台湾问题,不仅会导致台海局势动荡,还会直接冲击整个中美关系。今天中国反对“台独”、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一如既往坚定,同时资源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充分,对台海局势的塑造力更强。美国基于遏制中国的目的继续打“台湾牌”反而会付出巨大代价。

期待美国的决策者们能从历史经验中得到启迪。华盛顿清楚台湾问题是中方核心利益,也释放出妥善处理这个重大关切的姿态,希望它能把承诺体现在行动上。

责编:郭晓鹏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146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