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讷:台湾能教好美国人汉语吗

2021-04-16 02:37 吴启讷 环球时报

美国国会一些议员近日表示,为“抗衡孔子学院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敦促拜登政府扩大“美台教育倡议”,以台湾取代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项目。这些人认为,在全球化的世界里,美国学生对学习汉语及中华文化和历史仍然有很高的需求,而“台湾可以协助美国满足那个需求”。

实际上美国的汉语教学一直与美国的政治需求密切连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中国在美国政治当中的角色无足轻重,美国人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也没多大兴趣。二战期间,政治需求和战争需要推动了美国的汉语教学,并形成了美国的教学特色:不同于学术层次的汉学研究对阅读能力的极高要求,美国人重视口语能力,为此特别发明了最接近英语发音的汉字耶鲁拼音系统,让学习者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汉语日常对话的能力。

冷战开始后,美国一度将红色中国视为其主要对手之一,官方为大学汉语课程投注大量资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每年已有超过1万名大学生学汉语。与此同时,中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也有显著的增加。有必要提到针对华人移民的汉语教学。清政府在20世纪初到美国设立中文学校。民国时期,由华侨设立,用以教育华裔子弟的中文学校数量增加到数十所,而这其中的学生人数远远高于在大学学汉语的非华裔学生。在师资方面,华裔教师的比重极高。以1965年“移民法案”通过为界,前期多数教师只能教广东话,后期教授普通话的师资人数倍增。在1994年之前,大学和中文学校的普通话师资通常都来自台湾。产生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冷战”前期,美国与台湾当局维持盟友关系,台湾大致占据了与中国有关的移民配额和非移民签证配额。

毫无疑问,这段时期的汉语教学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背景,但在美国实用主义教学哲学的技术局限下,来自台湾的普通话师资,只能把主要教学内容集中在口语和相对简单的阅读上,语言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历史知识,集中在日常生活和常识层面,在美国和台湾师资双方共同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讨好西人的东方主义想象,满足西人的初阶好奇,难以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层面。

2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成长对美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美国的大学汉语教学规模快速扩大,并从大学向中小学扩散。大陆国家汉办的加入,使美国汉语教学的规模、方法、内容和质量都有比较大的提升,其中包括对于中国文化价值比较深度的呈现,更有助于语言学习者体会母语使用群体的思维。这个结果,对于秉持实用主义哲学的美国而言,本来是一大利好。

不过大家都看到,面对中国的发展,美国的焦虑感陡增,于是从经济和政治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打压中国的措施。在文化层面上,美国也丧失了自信,把汉语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视为对美国优越地位及所谓美国价值的威胁,这样我们就看到美国要用台湾的汉语教学体系取代孔子学院教学体系的举动。

从技术层面上看,我们只能说美国的做法是一种自我损害,从道德层面上看其实是怯懦的行为。我们只看技术层面,在“冷战”时期,来自台湾的汉语教学师资,虽然没有得到传授深层中国文化的机会,但尚能平实呈现物质层面的中国文化,在语言教学上尚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传授,也累积了教学经验,改善了教学方法。尽管那时他们不能够使用美国学习者目前完全习惯和接受的汉语拼音进行教学,但至少可以沿用耶鲁拼音教学。到了“后冷战”时期,超过30年的“去中国化”运动,已使台湾的教学师资在很多层面丧失了对于中国文化的基本了解。在语言教学上,仅有在台湾的几所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士,能够以汉语拼音准确教授汉语语音和语法,派往世界其他地区教授汉语的师资则既不能使用汉语拼音,也不能准确地教授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和语法。经过70年的分离,台湾的汉语词汇与大陆汉语词汇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但美国学习者的需求却是掌握大陆汉语的词汇,因为对于实用主义的美国而言,这是他们做生意的工具,也是对抗他们想象中的敌人——中国的工具,如果他们接受的语言竟然跟中国大陆在现实中使用的语言出现鸿沟,那就不仅是造成学习者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造成美国利益的损失了。美国人可能做梦都没想到,会被自构的意识形态拘束,陷入动弹不得的困境。(作者是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编:袁小存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380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