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妖怪”与中国文化

2020-11-06 09:47 环球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夏 雪  陈 洋  罗晓汀

编者的话:在日韩影视作品中,“妖怪文化”是无法忽视的重要题材和类型。正不断打破日本票房纪录的动画电影《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以及在韩国引发话题的剧集《九尾狐传》,都体现出这种文化对当地受众的吸引力。而在中国,《山海经》《西游记》《聊斋》《白蛇传》等文学著作中,就有许多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妖怪。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带有妖怪元素的中国影视作品也相继问世。中日韩“妖怪文化”各自有何特点?受到日韩观众青睐的本土作品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

《鬼灭之刃》中“半天狗”的分身。

《鬼灭之刃》再现日本妖怪传统

《鬼灭之刃》原著漫画背景设定在日本大正时期,主人公灶门炭治郎在家人遭恶鬼袭击后,在猎鬼人的指引下学会对抗鬼的呼吸法和剑术,一路斩鬼……实际上,《鬼灭之刃》中的妖魔鬼怪并不是漫画作者吾峠呼世晴原创,而是来自日本传统的妖怪原型。比如原著漫画中留着黑色高马尾、长了六只眼睛的剑士“黑死牟”,原型来自日本两个传统的鬼神,即“牛鬼”和“月读命”。

“牛鬼”出自日本画家鸟山石燕的《画图百鬼夜行》。《画图百鬼夜行》收录范围包括鬼、妖、灵和怪,其中很多是鸟山石燕根据日本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以及传统艺术而创作,对后来日本妖怪文化影响深远。根据《画图百鬼夜行》中的描绘,“牛鬼”的头是牛的形状,而身子则仿佛巨型蜘蛛或螃蟹。“牛鬼”拥有“凶眼”,只要有人被它凝视,这个人就会产生树落叶、石流动、牛嘶叫、马吼嚎的幻觉,之后不久便七窍流血而死,这也被看作是牛鬼的诅咒。“月读命”(又称月读)则是日本三大尊神之一,为掌管黑夜的神明,在日本记录神话传说的《古事记》中有所记载。在《鬼灭之刃》中,“黑死牟”的造型可以说结合了“牛鬼”与“月读命”。再如《鬼灭之刃》中的恶鬼“半天狗”,原型被认为是来自日本传统妖怪“般若”。根据日本传说记载,“般若”是由于女人强烈的妒忌和怨念所形成的恶灵。由于“般若”本身又是佛教用语,其鬼怪的起源本身也与佛教有关,所以漫画中“半天狗”的分身就包含了一个身着袈裟的形象。

除了《鬼灭之刃》外,日本还有很多以妖怪为题材的动漫和影视作品。动漫类中,包括在中国同样颇具知名度《夏目友人帐》《犬夜叉》《鬼灯的冷彻》《滑头鬼之孙》等。其他影视作品有堺雅人主演的电影《镰仓物语》、日本知名导演中川信夫的《鬼猫凶宅》等。此外,2017年上映、由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妖猫传》也是根据日本妖怪魔幻小说改编而成。

在日本,有关妖怪的传说种类繁多,贯穿整个日本历史。相关文化习俗发展最为繁盛的是日本平安时代(794年至1192年),如今很多动漫、影视作品中妖怪的取材,也是来自该时期。至于为何平安时代的“妖魔鬼怪”最为繁盛,主要在于当时日本发生了迁都平安、恒武天皇改革、平将门之乱、藤原纯友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再加上当时日本京都遭遇大地震、火灾以及洪涝等天灾人祸,因此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统治阶层,都会把难以解释和解决的事情归结于“妖怪”,甚至当时日本统治阶层还专门设立处理“妖怪”问题的官方组织——阴阳寮。从文化根源和历史来看,日本的传统宗教为神道教,神道教是典型的多神灵信仰。在日本一些动漫和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家用电器通灵性“说话”,甚至一些被长期搁置不用的家具有了怨气的故事。

据民间组织日本妖怪研究协会统计,日本70%的妖怪原型来自中国,剩下20%来自印度,10%来自日本本土。比如,天狗的原型来自中国《山海经》中的犬怪,传入日本后逐渐与佛教中的天魔、神道教中的山神等结合起来,形成现在的模样。如今每到春分时节,日本人进行的“撒豆驱鬼”活动,则起源于中国古代“追傩”礼仪。《镰仓物语》中,堺雅人刚到镰仓家时,就有小河童在院子里穿过的画面。如果追根溯源,河童其实来自中国,并被称为水虎。根据《水经注·沔水》记载,水虎是经常出没在黄河流域上游的妖怪。在日本文化中,河童则变成居住在水中的灵物,类似中国的河神。

韩剧《九尾狐传》中李栋旭饰演的男版九尾狐。

韩国大IP九尾狐源自《山海经》

九尾狐可以称得上最受韩国影视作品青睐的鬼神形象,每隔几年就有相关的作品面世。九尾狐最早出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编纂的《山海经》。而后传至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山海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韩国流传着多种关于九尾狐的传说,关于狐狸变成人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高丽王朝时代的《三国史记》或《三国遗事》。

传说中,九尾狐由狐狸长期修炼而成,拥有九条尾巴,法力高强,经常幻化为美丽的女子去诱惑和捕食人类。因为按照规矩,九尾狐想要成为人类,就必须要吃掉100个人类的肝脏;也有传说,如果它和人类男性结婚100天,都不被发现真实身份的话就可以成为人类。传说故事中还会出现狐狸珠,狐狸珠是狐狸修行几百年后取得的成果,据说可以通过它们来移魂摄魄。虽然九尾狐经常出现在韩国恐怖故事中,但在大部分作品里会被塑造成纯洁善良的形象。比如,在即将大功告成之际,九尾狐往往为心爱之人而牺牲自己,成为人类的愿望也通常以失败而告终。

正是因为九尾狐被刻画成亦正亦邪、个性立体的形象,它在众多鬼神中获得韩国人的钟爱。1969年上映的恐怖电影《千年狐》是韩国九尾狐影视化作品的开山之作,随后《九尾狐》《九尾狐外传》《九尾狐家族》《我的女友是九尾狐》《九家之书》等一系列以九尾狐为素材的作品接踵而至,题材丰富多元,从古代到现代,从恐怖玄幻到搞笑爱情。韩国著名恐怖系列栏目《传说的故乡》中经常会设置九尾狐单元,每次九尾狐的角色由哪位演员担任都会成为热门话题。因为九尾狐的角色极具魅力,所以也成为女演员走向成功的跳板。九尾狐可谓韩国当之无愧的大IP,在漫画、游戏等多个领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近年来,鬼神、灵魂、转世等奇幻类题材的韩国影视作品受到观众追捧。除了九尾狐外,在韩国影视作品中最常出现鬼神形象就是鬼怪了。在韩国民间传说中,鬼怪多以男性形象出现,性格温顺,可爱淳朴,喜欢人类并想和人类一起生活,也是人类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鬼怪在韩国各类小说、漫画、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16年播出的爱情奇幻剧《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该剧以东方传说为主题,讲述“永生”的鬼怪与自称是“鬼怪新娘”的少女的奇妙同居生活。该剧充满东方奇幻色彩,一开播就启动“刷屏”模式,人气颇高。

古代传说中的九尾狐

找回“中国妖怪”

中国第一部神怪元素电影,是1927年由上海影戏公司出品、杜宇导演的默片《盘丝洞》。这版《盘丝洞》成为当年上海最卖座的电影,也影响了随后的港产电影。到了上世纪40年代,中国第一部神怪类动画《铁扇公主》又呈现中国动画的一个小高峰,该作品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有声立体卡通,当时一位14岁的日本少年在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便决心投身动漫事业,他就是后来创作了《铁臂阿童木》的手冢治虫。进入上世纪60年代,香港《聊斋志异之画皮》中的妖精形象成为一代人噩梦,在内地公映时甚至还发生过当场吓死观众的事件。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妖怪”开始迎来自己的“巅峰期”,尤其是86版《西游记》中的女妖怪,开创国产妖怪设定的一大特色:妖怪如果以女性面貌出现,通常美丽异常;而如果作为男性出现,则几乎是丑陋的兽类形象。同期在香港公映的电影《倩女幽魂》更是将女妖形象推向极致,王祖贤饰演的小倩迅速红遍亚洲。

这一阶段妖怪的另一大特色是人性的注入:从《大话西游》中的蜘蛛精和白骨精,到《青蛇》中的白蛇和青蛇,妖怪们的性格越来越多样化,甚至出现了1992版《新白娘子传奇》中赵雅芝饰演的贤妻良母式白蛇。众多演技派的表演为“中国式妖怪”注入更丰富的个性,2008年的《画皮》中,周迅让狐妖小唯成为新世纪以后银幕经典女妖怪形象之一。

近年来,此类题材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捉妖记》系列中,妖怪外形既结合了《山海经》元素,又融入《怪物史莱克》之父许诚毅擅长的西方动画角色形象。这些改变一度让观众眼前一亮,不过这种中西结合的妖怪形象被影视创作者迅速借鉴后,又很快引发观众审美疲劳。此后许多大量借鉴西方妖怪元素的国产奇幻特效大片,开始纷纷遭遇票房滑铁卢。对此有影评人分析称,不是中国影视人不想创造“中国式妖怪”,而是受到成本制约。由于此类题材作品需大量美术和后期特效支撑,如果目标放在院线银幕,“中国式妖怪”不仅成本容易捉襟见肘,更难以保证上映时间,投资人很难有信心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这类作品中。

周星驰《西游》系列中的妖怪视觉设计被公认做出本土特色,许多影评人认为周星驰版本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些形象更接近《西游记》原著描写,然而也有观众反映过度黑暗,并不喜欢。如今,随着中国影视进入工业化时代,中国妖怪题材上的优势必然被释放出来,比如《山海经》中的各种怪兽记载,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天池巨怪,以及《西游记》《聊斋》中独具东方特色的女性妖怪设计,这些“中国妖怪”都是创作富矿。再加上中国特效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也到了突破西式妖怪视觉设定、打造出具有本土妖怪影视作品的新关口。接下来,完全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妖怪元素与中国神话、古典文化相结合,融入奇幻、喜剧、探案等元素,形成独特的中国影视类型。

责编:代玉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1453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