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文艺作品海外推介的效能

2020-09-25 01:36 张颐武 环球时报

文艺作品是认识和了解中国生活和文化的重要资源,文艺作品的全球推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方式。多路径、多角度的推介对于各国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起着重要作用。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实来看,多年来这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当然,在新的环境下,相关推介工作仍需更多努力。  

在选择上,人们当然需要最能产生积极影响和正面效果的作品。这些作品首先必须是已经在本土经受过受众检验,受到普遍认可的作品。虽然不同社会间的差异非常大,但人性人心本身的相通,使得人们能够跨文化理解和接受文艺作品。在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在本土能否受到欢迎,也是对作品进行检验和筛选的一个重要方面。合乎本国受众的文化心理和接受角度,也就有更好的“跨文化”可能性。

有些作品在主观上确实做出了极大努力,主旨是积极正面的,题材也有独特性,力求达到感人的艺术效果,但由于对人们文化心理的把握可能未必准确,与本土受众的“期待视野”存在一定距离,向外推介的效果就可能与主创的期待存在差距。当然艺术作品要真正达到受众的期望,难度确实很高。而这种难度,当然会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实际上,海外受众也会有相似的感觉。

与此同时,现实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差异,不同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区别,也会造成理解方面的困难。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情况,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会有认知上的偏离。这方面的状况当然需要正视。跨文化的传播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相似和相同,而是要更好地“跨”,对于差异及视角的不同,完全不必回避也不必隐去,而是实事求是、客观地去表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作品表现出的文化独特性有更多认识,从而受到更多启迪,认识到在不同文化中人们的不同选择和表现实际上有其必然性。当然在这方面坚决地把自身价值观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在作品中呈现出来,就有促进跨文化理解的积极意义。理解不是迎合,真实不是取悦,差异也能刺激其他受众的思考和探究,体会文明互鉴的意义。

当然,客观地表现也需要通过柔性的技巧、感人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激发人们沉浸其中的感人力量。因此,在作品的推介中,需要更多对于差异的理解和认识,让推介更能够契合不同受众的心理认知。同时,有必要掌握一些在敏感的文化差异上容易引发争议的细节。在有些问题上的认识差异可能未必会带来理想的效果。对于创作者来说,有些追求真实效果的努力,由于处理得不够细致,从而达不到现实的积极效果。这种情况下,作品就有对“适宜性”的要求,仔细地对作品的受众反应作“适宜性”评估,也是非常必要的。

文艺作品的推介需要长期、扎实的努力,在这种努力中,选择适宜的作品做更好的推介极为重要。(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责编:赵建东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178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