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青:保持战略定力,维护环保形象

2020-09-25 01:35 李志青 环球时报

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得到了国际上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可。但同时,一些或以偏概全、或无端抹黑的声音依然存在。

对中国环保吹毛求疵的批评声音主要来自两类,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本身就是国际环保的“差等生”,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都消极应对和履行国际环保义务和责任。为了掩盖自身的不足,它们不遗余力地抹黑和指责中国环保工作,混淆视听。另一类是以欧盟为代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确在国际环保事业上做了较大的贡献,在国际社会扮演着较为积极的角色,基于它们自身的标准,对中国的环保也有些“不满之处”,进而提出一些批评意见。但总体上这类国家的意见较为中肯,在肯定中国环保已经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认为距离他们的“期望值”还有一些差距。

面对批评和指责,中国环保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用一句话可以概括,那就是最近10年是中国进入工业化进程以来,环境保护力度最大的10年,也是成效最为显著的10年。中国已经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牢牢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不仅在战术上构建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天罗地网”,而且在战略上建立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奠定了中长期有效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

当然,在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改善的同时,限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包括一些生态环境上的“顽症”,以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足等等,与发达国家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相比,中国还有很多欠缺和差距。但要知道,在这样的差距背后,其实是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使然。如果按照同等发展水平来比较,比如以人均1万美元计,当前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无疑是要优于欧美发达国家当年水平的。

基于以上的事实,可以说,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对中国环保的一些看法和评判是失之偏颇的,也是不公平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发出中国环保的声音,有效维护中国的“环保形象”呢?

笔者认为,一是继续保持环保的战略定力,准确把握好环保工作的节奏,不能“闻鸡起舞”。既不能听到批评就“回避”,也不能听到批评就“激进”。事实胜于雄辩,我们需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理解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协调关系,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来稳步推进各项环保工作,使得环保工作与经济发展工作相辅相成。

二是系统性地开展绿色发展和环保的宣传工作,以点带面,从一个个实例出发,讲述好中国长期全面致力于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双重发展的故事,尤其是抓住其中的典型案例,多层次、多角度地维护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环保形象”。

三是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深入探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各领域的关系,分析其中的发展规律,为下一步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作者是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责编:赵建东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305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