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美榨取“跨大西洋伙伴”剩余价值的三板斧

2020-07-21 05:45 崔洪建 环球时报

最近美国加大了对欧洲盟友“做工作”的力度,“集结队伍、共同对华”的目标也很明确。继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赖恩在欧洲四处游说之后,国务卿蓬佩奥于本月20日至22日又访问英国和丹麦。显然,这是想借施压英国限制华为一时得逞后,要“乘胜追击”撑开中欧之间的裂隙。美国对欧洲的策略从“以打为主”转向“以拉为主”,是想通过政治号召、安全胁迫和经贸战暂停来换取欧洲盟友的“配合”,进一步榨取“跨大西洋伙伴”的剩余价值。

政治有共识?

在最近欧美互动的各种场合中,“西方民主”突然成了一个热词。在过去三年多的争吵互怼后,跨大西洋两岸似乎突然就找到了政治“共同点”。在前不久对欧洲的亮相中,蓬佩奥在列举中国的“罪状”后话锋一转,放言欧洲也正遭遇中国“威胁”,进而号召“跨大西洋伙伴”共同应对“中国挑战”。

在美国的“重视”下,欧洲方面一些人也自感身价倍增、开始投其所好,在有美国人的场合张口“西方”、闭口“价值”,似乎也忘了这两年是如何在与特朗普总统的嘴仗中煎熬度日的。淡化并转移相互矛盾、重新找回“政治共识”并打出“西方阵营”旗号,这是美国想要榨取“跨大西洋伙伴”剩余价值的第一板斧。

欧美开始在政治上互通款曲是美国利用新冠疫情等问题在中欧之间制造矛盾的结果,也是欧洲放眼美国总统选举之后、欧美关系可能生变的产物。美国将自己在抗疫中的无能归咎于中国,进而将中美竞争上升为“中西斗争”,并在欧洲四处兜售这一理念。美国的对欧策略和叙事转变,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欧洲一些保守派对于“非西方”的“恐惧和敌意”;特朗普疲于奔命、拜登选情看涨,也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欧洲一些“亲美派”对在民主党治下欧美关系“鸳梦重温”的信心。这两种心思虽各不相同但相互作用,烘托出当前欧美对华“形成政治共识”看似热闹的景象。

安全难脱钩?

在外界关注欧美因抗疫而再生龃龉、G7峰会因欧洲“抗旨”而可能流产之时,北约作为美国控制欧洲安全的主要工具却在悄然行动,它不仅进行了对欧洲成员国的物资和运输支援,还搞出了一个“2035战略”,目标是强化“政治属性”、应对“中俄挑战”。

和北约的“低调行事”不同,美国对驻德美军的“重新部署”、对欧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制裁到底”则是大张旗鼓,一边和欧洲“修复政治互信”,一边又提醒德国“不要忘本”、“不要投敌”,同时还可以用美国大兵去犒赏那些紧跟自己的欧洲国家,在欧洲分不同对象在各个领域轮番打“安全牌”,美国很有些“恩威并施”的意思。在政治上“拉”又在安全上“打”,是美国对欧洲拉打两手并用的完美体现,也反映出眼下欧美在安全上难以脱钩、欧洲“战略自主”缺乏底气的现实状况。

“以性命相要挟”是美国对付欧洲的第二板斧,当然招式还更复杂些,那就是在欧洲安全上绑架欧洲,在国际安全上利用欧洲。在“共同对华”的政治旗号下,美国正试图纠集欧洲搞“联合舰队”,在南海滋扰生事。这对一些或是想蹭热点或是要刷存在的欧洲国家还真有了一些吸引力。对于在安全上还离不开美国的欧洲国家来说,被美国在外面利用一下或许可以换来一些在家里的安全感。

经济难舍离?

前段时间欧美围绕航空税数字税的争端目前消停下来,透露出一些为政治让路的意思来,也显示出欧美经济相互依存的密切程度:停留在相互征税层面的打打闹闹尚属于可控范围,一旦深入到改变贸易方向、转变投资结构的程度,欧美都难以承受断舍离的代价。

从特朗普的偏好和策略出发,欧美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是落实美国对欧洲“拉打政策”的最大倚仗和最有效手段。正因为欧洲难以割舍在美国市场的巨大利益、难以摆脱对美国技术的深度依赖,美国滥用经济手段的“长臂管辖”才能一再奏效,欧洲国家才一次次在单边主义面前临阵退缩、忍气吞声。

美国意识到中国对欧洲巨大的经济吸引力,要把欧洲拉过去就得破除掉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祭起“政治化、安全化”这两板斧外,美国使出的第三板斧是自伤+制裁+忽悠的倒逼手法,这在组建打击华为的“统一战线”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欧洲多数国家依赖华为的领先技术和高性价比,美国拿不出替代方案也说服不了欧洲,索性就先是把华为赶出自家市场以自伤做“榜样”,继而东拉西扯拼凑安全威胁“证据”,并以“用华为就用不了made in USA”为要挟,逼着欧洲国家在中美之间做二选一,最后还唯恐这些国家醒悟太早,画出一张欧美“联合研发、替代并超越华为”的大饼。这四管齐下果然让一些被“政治安全”蒙了心、对“美国优先”服了软、被画饼充饥花了眼的国家入了套。

欧美这对盟友之间的关系的确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政治上更多各自为政,安全上更多各自盘算,经济上更多自力更生,外交上也更多折冲樽俎,但美国当前仍会倚仗其实力并轮番使出“三板斧”,对欧洲拉拉打打。欧洲也难免在对华政策上摇摇摆摆,这将成为国际变局中三边关系的新常态。我们要有驾驭这种复杂形势的信心、智慧和能力。(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

责编:杨阳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366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