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丨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余村十八年
这就是那束击破迷雾的光啊!
一字一句,口口相传,进了村民的耳朵。
一则以喜——
“省里领导说我们矿山关得对!”
“还说绿水青山是宝贝,能变金山银山。”
一则以疑——
“城里人真愿意来村里吗?”
此时,绿色的种子已然埋进余村人的心里。
但走通这条路并不容易。
矿关了,但生态还没完全恢复。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首先得让村庄变美——
曾被运输车碾得坑坑洼洼的村道修整一新;因挖矿被破坏的山体得到生态修复;曾经枯黄的竹林长出新笋,成了林业观光园区……
与生态环境整治同步,村民也自发开始了对生态产业的探索。
“喏,你们听听,省委书记都说度假旅游好,我就不信我干不成!”潘春林食指敲得木头桌子梆梆响。
不到一米七的个子,薄薄的身板,眼里迸出亮光。从身材长相到经商头脑,他都是个典型的浙江汉子。矿山关停后,他拒绝堂哥合伙开竹制品加工厂的邀请,和妻子掏出60万元家底,又向银行贷了一大笔钱,开出农家乐——春林山庄。
“逆城市化”。这四个字,潘春林牢牢记住了。
2005年9月开始,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去上海“开源”,专跑中高档小区、老年人多的广场,分发自己制作的传单,一去就是三四天。
一天,发完传单的潘春林回到旅馆房间歇歇脚。桌子上放了上海畅销的《新民晚报》,一整版的分类广告黏住了他的目光。招工的、招商的,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像极了丰收的水稻田。
按着提示,他打去电话:“喂,我想做广告……600元一期吗……好,我买我买!”
大概3年时间,《新民晚报》上,不定期会出现一块“豆腐干”——只有简单几个信息:春林山庄,每人100元,3天2晚,包吃包住,电话xxx。每次广告至少能招来大半个月的客源。
余村里,这“山庄”、那“山庄”,像春笋一样往外冒,吸引城里人来吃农家饭、摘农家果、捞农家鱼、戏农家水,体验一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绿水青山回来了,人来人往多了,金山银山也有眉目了。
真理之光照亮余村,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生态就会有所回馈,更加坚定地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整个中国开辟了一条又一条由“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大道——
同在安吉的鲁家村,将闲置山林等生态资源变为资本,入股进村项目,撬动了数亿元社会投资;
浙江遂昌大田村,发布了全国首份村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让生态产品有了清晰价格;
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北岸林场,围绕“林”字做活“绿文章”,发展森林旅游,实现了“不砍树照样能致富”;
福建三明常口村,生态公益林可折算成碳减排量进行交易,村民不砍一棵树,靠卖碳票就能挣到钱;
……
思路一变天地宽。以余村为起点,“点绿成金”的新奇迹在全国各个角落上演。
(三)日日行,骐骥终一跃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余村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但时代总是给探路人提出新要求,余村人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路径还在不断升级,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2008年,安吉吹响“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号角。前行中的余村,却遇到了难处。
首先,是人的问题。村两委班子青黄不接,更别说“杀出一条血路”。5名村干部,最年轻的潘文革也快50岁了,急需注入视野更开阔、精力更旺盛的年轻血液。
他们招回了俞小平等一批年轻人,有的加入村两委班子,有的回村创业。
我们第一眼见到俞小平,就觉得像六小龄童。了解他的人说:小平猴精,能说会道。他在余村矿上当过会计,后来闯荡金华、宁波,干过财会工作,也做过电脑生意,是见过世面的人。
说起当村干部这事,他还有些难为情,当时他更想在外面挣钱,是镇上干部硬生生把他拽回来的。
当年,天荒坪镇党委副书记朱求麟抓着俞小平的手说:“一个月算3000元,十年能赚36万元。余村一共36名党员,每人给你投了一票,你觉得36个人的信任值不值36万元?我知道,余村的工作不好干。这样吧,你实在想赚钱不想回村,下次党员大会自己表个态,让大家不要投你。”
最终,俞小平硬着头皮做了这个没有让他后悔的决定。
其次,是钱的问题。村集体经济收入断崖式下滑,可是保洁要钱、冷水洞矿坑除险加固要钱、修补从中心村到矿山的破损村道要钱,有去项,没进项,账户里的钱像水一样“哗哗”流走。余村没“余粮”了。
幸好村里盘来盘去,还有些家底。腾出了老校舍、老厂房、老村委会办公楼,拆掉了鞋厂、羽绒厂、服装厂,靠着物业出租和工业用地指标置换,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重新回到200余万元水平。
最重要的是,乡村产业结构如何与时俱进?
关矿后,竹制品加工产业被视作“生态工业”,与农家乐相伴而生。但剖竹子、洗竹筷,还是会产生粉尘和污水;晾晒竹丝,多多少少影响村容村貌。
2013年,随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浙江掀起新一轮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潮。“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拉开序幕,势如破竹,倒逼产业结构转型。
“赵哥,来,先抽根烟!”一簇火苗凑了上来。
“唉,你让我再想想……”猩红的烟头烧出焦灼的气氛。
“总书记当年说,我们这里是块宝地。这两年生态好了,游客多了,晚上广场放电影,城里人和我们坐一起看。把厂拆了以后,环境更好,人不是会更多?这是机遇啊!”
点烟的人,正是俞小平。抽烟的人,名叫赵水根,同龄人还在水泥厂、矿场干活时,他早早办起竹制品加工厂——山上砍来毛竹,剖成竹丝或圆棒,清洗晾晒后制作竹筷竹席,每年净利润足有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