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桥禁区建成的世界第一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合龙在即

2019-09-16 08:24 朱晓磊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朱晓磊】提起百慕大,大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恶浪翻滚、暴风肆虐的场面。很多人却不知道,福建的平潭湖海峡与之齐名,也是世界三大风口之一,有着“建桥禁区”之称。“风大、浪高、涌急”是平潭海峡这一暴风海域的特点,然而就在这一中国的“百慕大”,中国人却建成了世界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大桥,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复杂风浪环境下建设海峡大桥。

如今,平潭海峡大桥合龙在即,建成后将满足海上桥面十级大风环境下安全运营。在如此复杂海域造出了世界第一,网友们不禁惊叹,中国“基建狂魔”的速度与激情果然攻无不克!没有既定模式,没有案例参考,在一年300多天 6级以上大风环境下,如何铸就“世界第一桥”?环球网记者带着满脑的疑问,走访了中国中铁大桥局平潭海峡项目部,探求致胜秘诀。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开创多个“世界之最” 为未来跨海工程提供借鉴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也是国内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峡大桥,大桥全长16.34公里,中铁大桥局承建11.15公里。大桥连接了四个小岛,横跨三条航道,上层为六车道高速公路,时速为100公里,下层为双线时速200公里的铁路。

“与世界其它跨海峡相比,平潭海峡大桥建设条件更加恶劣复杂,施工难度更大,安全风险更高。”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王东辉介绍道。据悉,连接丹麦与瑞典的厄勒海峡大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等是世界上知名的跨海峡大桥,其长度均在10公里以下,而建筑工期远超施工条件更为复杂的平潭海峡大桥。

平潭海峡大桥共用钢材85.3万吨,其体量可称国内之最。众所周知,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用钢量达42.5万吨,沪通长江公铁两用大桥用钢量为48万吨。“相当于长江四座桥的体量”王东辉用一个概数形容大桥的难度。

平潭海峡大桥于2013年11月开始修建,与国内跨江河大桥相比,在“难”字方面独占头魁。平潭海峡涌浪2.5米以上天数达45%,最大浪高9.69米,波流力高达2000吨,影响力是常规长江等内河桥梁的10倍以上。大桥处于重度盐雾腐蚀环境中,工人们需要每年为临时钢构件刷2-3次防腐油漆,钢板也会过几年锈透,腐蚀速度每年达1毫米。

面对各种艰难,建设者紧紧地咬紧了牙关。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自明话语非常坦诚:“困境下容易放松要求,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建成建好,而是要做百年不朽的精品工程,为今后规划建设的跨海工程积累宝贵经验。”

搭建“空中走廊” 从“惧风者”成长为“追风者”

平潭海峡,风景如画,但这个“360度海景房”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这里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在台风海域从事工程,几乎每个人都与风有着不解之缘。平潭海峡每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300天,7级以上大风超过200天。近6年的时间,建设者们从“惧风者”成长成为“追风者”。

“刚开始施工没有遮挡,为了躲风我们只好跳到堤上的坑里。岛上没有淡水,缺水是常态,陆地上一吨淡水3元左右,到海岛上成本涨十倍,洗澡是一种奢侈。”一分部综合工区总工程师程细平娓娓道来最初的施工困难。

项目至今共经历了30多次台风,其中2015年的13号超强台风“苏迪罗”在项目所在地风力达14级。三分部书记朱雷清楚记得,当时吊机、房子全部刮垮,办公住宿用的移动板房平移了30多米。“当时没电没网,啃了两天方便面,难以下咽,眼泪跟着雨水一起流下。”吃一堑,长一智。大家逐渐对抗击台风摸索出了一套标准化、模块化操作实践。如今在台风来临之前,项目部会组织紧急配送牛奶面包等食品。

建设人员不断创新,编制了《复杂海域工序作业条件》,将年可作业时间由50多天提高到实际有效作业时间120天左右。此外,建设人员还量身打造13架2000吨全封闭海上造桥机,可以遮风挡雨,工人们可在高达百米的长廊上造桥作业。在铁路、公路两侧还将搭建风屏障,使风力减少一半,保障车辆正常通行。

如今,中铁大桥局平潭桥项目部建立了风浪预警机制,沿线布置47个风速监测点、 2台波浪仪、1台海流计,对风速、风向、浪涌实时监测,再与当地气象预报相结合,用精确气象数据指导现场施工。

打造海上“巨无霸” 降低海上施工风险

化部分海上施工为半陆地施工,化高空作业为地面作业,也是大桥局平潭海峡项目部的一个创新。

福建地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寸土寸金。大桥施工区域山多地狭,现场难以寻找到大型施工码头和场地。于是,建设者们搭建了栈桥作为海上作业平台。记者乘船登上了一处海上栈桥,栈桥深扎在40多米深的海底,距海面也有7、8米高。一分部常务副书记罗刚介绍说,海上平台约7万平方米,高峰期同时容纳800人作业,工人们住在特殊加固的集装箱里。“这儿造价虽然比上海房价还高,但也通了海底电缆,修建了半个篮球厂和1个小型图书馆。”罗刚表示,有时因为天气情况,工人们半月也下不了平台,因此要在有限条件里丰富员工生活。

“那是‘大桥海鸥号’,是海上桥梁施工的巨无霸,也是国内最大桥梁施工起重船。”从小练岛采访回来,中铁大桥院、二院副院长段雪炜特别指着海上一艘施工船向记者做了介绍。“大桥海鸥”号是大桥局历时3年、耗资3.6亿元打造的超重船,是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双臂架起重船,最大吊重3600吨、主钩最大吊高110米,满足了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施工时需要整体吊装的需求。为了减少海上作业量,很多工序会提前在工厂里完成。比如,大桥的钢桁梁在工厂里整体制造总拼,然后装船从1000公里之外经海上运输至桥位处,现场海上浮吊整孔架设,这一操作也属国内首创。

“大桥海鸥号”起重船

几近6年的时间,中铁大桥局参与平潭海峡大桥的建设者们有很多倾诉。这些倾诉里有最初始的艰难:因缺水饭后只能用餐巾纸擦碗,大雾天站在200多米高的主塔上眉毛在滴着水,甚至还有一条在海上作业平台上生活仅两三月便跳海自杀的狗;也有成长的故事:有人从一名初学者升至副总工,有人曾经短暂离开又因对大桥的眷恋重新返岗,更有人因大桥而喜结良缘;更有豪情与梦想:正在申请的一百多项专利,以最长、最大、最重等多个维度去衡量的首创与发明,要创“摇篮工程”的集体呼声。所有人的心路历程都成为刻骨铭心的历史,种种的奋斗与创新却在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征服天险、跨海峡建桥提供宝贵的借鉴。

海上作业平台

2020年,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将正式开通,届时天堑变为通途。带着大桥人的梦想与期待,世界第一大跨海峡大桥将成为连接福州新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快速通道,带动一个全新经济圈的崛起。

责编:刘婕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1016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