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创作概念源自台湾小说?刘慈欣:没看过
《地球逃亡》为台湾作家黄海的小说,黄海曾撰文评论刘慈欣的小说:和刘慈欣的小说相比,“《地球逃亡》只能甘拜下风。”
今天(2月14日),冬瓜侠在台湾《商业周刊》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
为什么不能接受中国人当英雄?中国贺岁片《流浪地球》票房破纪录,创作概念竟源自台湾↓
说实话,第一时间以为这是一篇“韩国风格”的稿子,讲述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是抄袭了台湾作家的灵感。第二时间又看到文内“中国”“台湾”的表述,感觉很不舒服。
但读下来,发现文章对《流浪地球》似乎“更多是赞”,只是标题强调了“创作概念竟源自台湾”。
以下是台湾《商业周刊》文章部分节选,大家先自己感受下:
什么电影能比星爷(周星驰)的贺岁片更吸引人?答案是《流浪地球》。这部描述中国人拯救世界的科幻片,今年春节期间成为中国票房冠军。其实此片最早源自一位台湾作家的科幻小说。
《流浪地球》在今年春节期间,票房达50亿人民币(新台币225亿元)(原文如此,实际截至今日,票房为3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史上春节票房最佳电影。连同期上映的周星驰《新喜剧之王》,票房只有其1/4。这部上映前并不被看好的电影,何德何能可打败星爷?
《流浪地球》改编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描述的是太阳将毁灭,中国人为地球装上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这个概念最早来自1988年台湾作家黄海(本名黄炳煌)的小说《地球逃亡》。
在黄海的小说里,太阳即将爆炸,唯一活路是为地球装上核融合反应推进器,把地球当太空船一样推离太阳系。这和刘慈欣2000年发表的《流浪地球》相同。如今《流浪地球》电影大卖,有人质疑刘抄袭了黄海。
其实黄海后来曾撰文评论刘的小说:“如果仔细比较两本小说的内容,就会发现,《地球逃亡》对于地球发动机的描述付诸阙如,小说仅提及了理论,地球发动机的外形和运作方式超出我的能力想象,只有略而不提。”和刘慈欣的小说相比,“《地球逃亡》只能甘拜下风。”
黄海虽然最早发表“太阳毁灭,为地球装发动机逃离”,但他未详述发动机背后的工程与科学,就如黄海说:“我的小说从地球才要出发就结束,他(刘慈欣)的小说从地球发动机如何运转说起。”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后来也成为名作,两年前已出版英译本。他本人还得了“雨果奖”(Hugo Award)——这是科幻小说界的奥斯卡奖。可见就算是“抄”,也要讲技术,不是照办煮碗就能让人买单的。
……
当然,《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也有一些硬伤。例如:为何科学家讨论成功率是零的方案,却被几个人实践就成功了?电影里描绘“炸木星推动天体”,更是原著没有的情节。事实上和电影相比,刘慈欣的原著更黑暗。但为了普及大众,电影最后才拍成“人定胜天”的样子。
《流浪地球》票房与口碑成功,与其说是意识型态,不如说它具备了成功商业片的要素:大规模的灾难场景,绝境下的人性冲突。但此片更深的意义,或许在于它颠覆了传统。
在以往灾难电影里,拯救世界的是美国人(或白人),就如BBC评论“对未来的艺术描绘,传统上被视为西方的专利。”但这股传统近年来开始被挑战,漫威超级英雄电影《黑豹》(Black Panther),靠黑人主角阻止世界毁灭。
若人们能接受黑人拯救世界,为什么不能接受中国人当英雄?英国《卫报》对《流浪地球》的评论:“中国用自己的科技大片挑战好莱坞。”或许这才是此片最大意义。
以上,台湾《商业周刊》文章结束。
台湾《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ly),简称《商周》,是一本以财经相关报道为主要内容的周刊,在1987年发行,每周四出刊。
对于《商周》所说《流浪地球》概念最早来自台湾小说《地球逃亡》,环球网记者致电刘慈欣询问了看法。
刘慈欣表示,自己并没有看过黄海的小说《地球逃亡》,“地球人逃离太阳系的概念早就存在,并非由科幻小说家最先提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经有科学家提出把地球装上发动机变成宇宙飞船的概念了”。
来源:环球网/冬瓜侠 小七 付国豪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