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陈金助: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化的核心是AI应用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深度融合。描绘了数字中国建设到2025年和2035年的阶段性目标,为各地融入与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方法路径。
当前,数字化浪潮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生活日新月异。智慧城市建设从“掌上办”“指尖办”成为政务服务标配,到“城市大脑”不断扩容,数字治理效能显著提升。4月26日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前夜的“有福之州·对话未来”活动上,与会专家认为城市智能体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理念和新一代参考架构,将逐步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数字底座。
据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解决方案全球研发总裁陈金助介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十余年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城市智能体概念就是为了帮助智慧城市建设真正向智能化发展而诞生,2020年由华为首先提出,但是这是一个开放架构,并不属于华为,而是整个产业的共识。”
“与当前各个智慧城市建设都在搭建的智慧城市大脑不同,城市智能体自下而上包含四个层次:最底层是智能感知,就像人的五官一样,感知城市的脉络,感知城市相关的指标是否有问题;底层之上是城市的联接,它是万物互联的智能网络,需要通过城市之中的‘信息高速公路’将城市中的各个部件、组织、人乃至各层级联结在一起;居于核心的是智能中枢,它是城市智能体的‘大脑’和决策系统。通过混合云底座,基于大数据和AI等能力,助力政务服务、城市管理、数字经济;最上一层是智慧应用,是城市智能体的直观价值呈现,也是市民对城市组织机构最有感知的部分,这些应用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陈金助向记者介绍道。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邬伦认为,城市是像人体一样的运行体、有机体、智能体,它在实时变化,如果不在数字世界里打造出城市的数字孪生体,无法及时同步信息,就难言真正的智慧。所以新一代的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就需要通过数字孪生、5G、AI、IoT等数字技术,构建时空智能体,构建全方位的感知网;其次海量数据的实时同步之后,需要有能力对其进行结构化梳理,从中挖掘出知识。
他以城市内涝问题举例称,新型智慧城市不是只按照地理坐标将数据汇聚在一起,而是要实时汇聚内涝点的水位数据、气象数据、地下水位数据、建筑的数据等等,最终给出决策参考,这个地方会不会出现内涝,被水淹之后会不会出现建筑的垮塌等等。
再次,城市智能体的架构还需要在中枢层具有知识库和模型库,具有模拟和预测的能力,让智慧城市建设具备预见性,而不是“事后诸葛亮”;最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具备综合决策的能力,因为城市中很多事情是复杂事务,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需要协同处置,综合决策。
从专家的共识中不难看出,城市智能体是支撑城市长期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开放技术架构,将全面支撑数字中国高质量建设。而融入与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城市需要坚持改革创新,除了架构革新之外,智慧大脑的革新无疑最为显著。
“无论叫智慧大脑还是城市大脑,都是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 陈金助说,“尤其是在数字化和信息化阶段,通过一些应用确实也聚拢了一些数据,但是面向新型智慧城市,城市的复杂事务不一样了,城市的效率要求更不一样了,国家要求治理要更精细,城市的服务要更高效。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建设走向新型智慧城市阶段的时候,智慧化的核心关键是AI的使用”
陈金助举例说,“如果一个沿海城市遇到台风过境,几级台风?降雨量多少?城市里有哪些低洼点?我们要通过仿真提前预防,而不是做‘事后诸葛亮’等发生了灾害,再去抢险救灾。这就需要智能中枢起到更大的作用,通过AI模型和知识库进行重新赋能。例如,未来决策者可以直接询问智能中枢,城市中哪些地方可能被水淹,城市智能中枢会直接给出答案,而不是过去那种给出一系列选项。”
“而要想智慧中枢发挥作用首先要具备强大算力,其次还要注入数据能力和AI能力,重视数据的开放、共享;必须建设大模型能力,以及训推一体的平台能力,之后才能实现数智赋能,真正提升城市管理效率。”陈金助补充说。
迈入城市智能体时代的城市数字化,是智慧城市升级的新征程,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机遇。华为基于城市智能体架构,建设数智融合的城市智能中枢,构建品质安全的自动驾驶网络,打造万物互联的城市感知体系,联合业界合作伙伴,发布多场景解决方案,推进数字技术与 “五位一体”深度融合,支撑城市的数字化发展。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