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上博联袂特展 青铜重器大盂鼎、大克鼎将重聚首

2021-06-11 16:17 环球网

6月10日下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在京共同举办建党百年馆际合作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共同促成大盂鼎、大克鼎先后在上博、国博联袂特展,举办学术研讨会,并开展宣传教育和文创开发等领域的深入合作。

新闻发布会现场(国家博物馆供图)

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陈成军常务副馆长表示,此次国博上博互借大盂鼎、大克鼎,并以两件国之重器为核心各自策划主题展览,是国家博物馆“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理念的重要实践。我们相信这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使文物活起来,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博事业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

上海博物馆杨志刚馆长介绍,“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将于6月18日开幕,预计展期1个月。将展出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展览中的青铜鼎均为上海博物馆1952年成立以来,源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其中,潘氏家族捐赠的大盂鼎、大克鼎将重聚上博。

新闻发布会现场(国家博物馆供图)

华夏中国,鼎立世界文明数千年,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艺术。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堪称中国文物天地最壮美、最瑰丽的诗篇之一。该两鼎曾为晚清鉴藏家潘祖荫收藏,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致信文化部门:“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毅然将大盂鼎、大克鼎无偿捐献国家,随后入藏上海博物馆。1959年筹建前中国历史博物馆时,大盂鼎应征北上。从此,双鼎分镇京沪。

大盂鼎(摄影/陈拓 国家博物馆供图)

大盂鼎,铸造于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与大克鼎、毛公鼎在清末并称“海内三宝”,是迄今所见西周时期铭文较多、体型最大的青铜器之一,也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厚重雄伟,磅礴大气,为国家一级文物。

大盂鼎器腹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记录了周康王在宗周对盂的一次册命,是研究周初“封建”制度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到书法艺术的早期作品,其布局优美,书风瑰丽,是西周金文的杰出代表,金文艺术的典范之作。

走过了三千年的时光,大盂鼎在新时代依然散发着庄重而神秘的魅力。如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盂鼎不仅是公众最喜爱的文物珍品之一,也是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和研究员们重点关心、关注的研究对象,更是“国博衍艺”研发文创产品的灵感源泉和“超级模特”,以大盂鼎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已开发有60余款。

大盂鼎拓片(国家博物馆供图)

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的西周时期。整器威严厚重,口沿下装饰变形兽面纹,腹部宽大的纹饰波澜起伏而富有节奏感,蹄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每组变形兽面纹间、足部的兽面纹鼻梁皆设宽厚的扉棱。纹饰线条质朴简洁,有别于商代晚期以来华丽繁缛的青铜器装饰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大克鼎(上海博物馆供图)

鼎腹内壁铸铭文290字,铭文记载了作器者为“克”,他是管理周王饮食的官员,周王授予克的职责是上传下达王的命令。铭文内容分为两段,一是克对其祖师华父的称颂,二是详细记载了周王册命克的仪式以及赏赐的内容。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也是西周书法艺术中的皇皇巨篇。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克鼎从此成为了上博最重要的“镇馆之宝”之一。

大克鼎拓片(上海博物馆供图)

据了解,为配合双鼎互展,上海博物馆还将于2021年7月中旬在上海举办“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数十位国内学者围绕商周考古新发现、青铜器与金文研究、古代文明研究展开研讨。

责编:代玉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972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