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风洞展亮相国家博物馆

2021-04-12 08:38 环球网

2021年4月11日,北京,“乘风破浪”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风洞展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吸引众多观众参观。风洞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也是大气层内飞行器研究最可靠的实验手段。这种管道状实验设备以人工方式产生并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或实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量度气流对实体的作用效果以及观察绕流物体的现象,飞机、导弹、卫星、火箭等飞行器无一不是通过风洞试验定型而翱翔九天,因此,风洞有着现代飞行器摇篮的美誉。

1958年建成的北京大学直径2.25米低速回流风洞,是中国首座可以同时为航空工业工程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实验风洞,也是当时中国唯一能进行飞行器型号试验的风洞。这座风洞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合作建设,周培源、钱学森等给予重要指导支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957年9月完成风洞结构设计,11月动工建造,1958年10月1日凌晨3时45分建成吹风。此后30多年里,作为中国当时唯一一座2米量级以上的大型低速风洞,为多种型号飞行器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试验,是1976年前中国飞行器设计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为中国低速空气动力学实验和航空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重大贡献,直到1990年代才逐渐停止使用,成为中国航空史上使用时间最久、效率最高、对飞行器低速空气动力特性的设计贡献最大的风洞之一。这里展示的这座风洞的收缩段、扩散段、动力风扇整流罩等均为北京大学后勤部门工人师傅制作的木质构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发展的重要见证物。

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风洞的成功建设表明:创新成于艰苦奋斗,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主要用木质构件建成了收缩段、扩散段、导流片、风扇系统(包括风扇叶片、风扇整流罩),充分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热血忠诚;创新成于协作攻关,正是在周培源、钱学森、陆士嘉等著名科学家的热情指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鼎力支持下,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上千名师生的积极参与下,才最终成就了建成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风洞的辉煌业绩。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持续努力、创新奋进,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洞大国,风洞综合试验能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责编:黎晓珊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4920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