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起义|一盏马灯照亮“红带兵”前行之路
【环球网报道 记者鲍宇雁 实习记者 梅旭航】“八一大天亮,老百姓早起床,昨夜晚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啊,它是为哪桩?原来是共产党武装起义,原来是红带兵解决了国民党,啊嘻哈!嘻哈!嘻哈!我快活笑嘻哈!”南昌起义胜利后,有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八一起义歌》在民间广为流传。这首生动形象、爱憎分明的歌谣,至今仍在南昌的古城中流传,诉说着南昌起义那晚的惊心动魄与起义胜利后民众欢庆场景。那么,歌谣中所提到的“红带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27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与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勾结,在上海和武汉发动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大革命宣告失败,拒1927年11月统计,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数量由党的五大召开时的近5.8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血的教训使共产党人认识到创建自己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委决定发动武装起义,一场反对国名党反动派屠杀的武装起义秘密展开。叶挺、贺龙率部,由武汉、鄂东一带乘船南下,向九江、南昌方向集中,23日,叶、贺二军在九江会合,
然而,七月下旬,汪精卫、张发奎等人密谋,准备以召集叶挺、贺龙到庐山出席重要军事会议的名义扣留二人,解除他们的兵权,同时调集三个军的兵力,围攻他们的部队,此时刚刚加入共产党的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得知了这个阴谋,危急关头,叶剑英从庐山匆匆赶到九江,约见叶挺、贺龙,经过磋商,叶挺、贺龙决定不去庐山,随后率部分别于25日和26日乘火车开赴南昌。截至7月27日,参加起义的主力部队已经齐聚南昌。
南昌,自古就有“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称,是交通要道与兵家重地。1927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要在南昌打响反抗国民党屠杀的第一枪。
8月1日凌晨2时左右,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漫漫黑夜,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打响了。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主要有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叶挺率领的第11军第24师以及朱德率领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部分学生,再加上准备动员参加起义的蔡廷锴第10师和在起义后赶到南昌的第4军第25师。当时这些参加起义的部队大部分名义上还为国民革命军,战士们和敌军穿着一样的国民革命军军服。
由于南昌起义是在秘密的情况下举行的,为保证战斗能顺利打响,起义时间确定在夜间进行。如何保证起义战士们在夜间也能准确辨认敌我?佩戴既醒目又秘密的标识就显得极为重要。于是,起义军统一在胸前佩戴红色领带、在左臂扎上白毛巾,由于起义时间在凌晨,起义军在马灯和手电筒的玻璃上也都贴上了红十字,这样一来,在很远的地方就能辨别敌我。同时,起义军还约定以第20军军部吹响冲锋号为发动进攻的信号。
选择红、白两色作为标识颜色,一是因为在夜间特别醒目,二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象征着“除旧迎新”,希望通过起义揭开中国革命的新篇章;更重要的是,这几样标识物品易于携带,便于隐藏,佩戴方便。除此之外,起义军标识还拥有深刻的寓意:红色领带代表着与旧时代的决裂,象征一支红色的军队;马灯是夜间照明工具,预示着南昌起义即将点燃革命的火种,照亮中国革命的新方向。
由于起义军布置周密,对敌军进行突然打击,仅仅5小时就全部解决了战斗。
因为战斗结束得很快,市民的生活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起义胜利的第二天一早,南昌的大街小巷上就多了很多带着红领带,扎着白毛巾的士兵,当时的南昌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红带兵”,红领带、白毛巾这些起义时的标识也随之深入民心,成为了南昌起义军的形象代称,这也是《八一起义歌》中唱到 “原来是红带兵解决了国民党”的由来。
1959年,起义标识马灯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馆之初征集而来。如今,这盏有些年头的器具就摆放在纪念馆的展柜里,大家透过它陈旧的玻璃外罩、鲜红的十字标志、锈迹斑斑的铁架,依然能够看到它曾在1927年8月1日的凌晨,为一群年轻战士点燃的胜利曙光。
(部分资料由南昌八一纪念馆提供)
参考资料:
1、刘小花.南昌起义军使用过的文物[J].党史文苑,2017(05):40-41.
2、冯成杰. 争论、速胜与波折:南昌起义前后[N]. 团结报,2020-07-30(005).
3、于继增.揭密八一南昌起义的台前幕后[J].党史博采(纪实),2008(08):13-17.
4、《军史故事》:南昌起义军最早的名字叫红带兵
http://www.js7tv.cn/video/201708_105994.html
5、《军事记录》:南昌起义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