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王民:永远有一线情结
徐工在工程机械领域拥有响当当的名声,是徐州这座江苏北部城市递给世界的一张分量十足的“中国名片”。身为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从1999年就承担起率领2万多名员工齐心奋力向前行的责任,把一个核心产业濒临破产、身陷困境的老国企,锤炼成如今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全球行业排名第6的工程机械“领头羊”。王民说,自己的性格天生适合工程机械这一行当,是这个行业成就了自己。但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说是王民敢闯敢拼的果敢性格,反过来成就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的领军者——徐工。
从29到第6
徐工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其前身是1943年的八路军鲁南第八兵工厂,1989年组建成立集团。1999年,王民开始掌舵徐工,那个时期,全球工程机械舞台由美、欧、日“三分天下”,行业全球50强榜单上仅有一家中国企业,那就是徐工,排在第29位。经过20年的艰辛奋斗,徐工已稳居全球行业第6位,改写了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的竞争格局。
“徐工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迈进全球前5,冲刺前3。”谈及发展目标,王民慷慨激昂,显然对此很有信心。十足的信心,源自于企业自身强大的制造研发实力和持续的营收增长。目前,徐工的主要产品涵盖了14大门类的工程机械主机和关键零部件,9大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第一,其中移动式起重机市场占有率居世界行业第一,成套混凝土机械、桩工机械跻身全球行业前两强,被国家工信部授予5个单项冠军企业与产品。2018年开始,徐工已经高质量迈上千亿级台阶,2019年更实现了“销量增长高于行业增幅,收入增长高于销量增幅,利税增长高于收入增幅,体现出了有质量、有效益、有规模、可持续‘三有一可’的高质量发展势头”,这对于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来说,的确是个骄人的成绩。
“50岁之前,我不知道什么是累”
在王民看来,市场就是战场,经营企业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他自身性格执着、勇敢、有担当,骨子里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天生就适合“打仗”,适合工程机械这一行当。他自认为是能狠下心吃苦拼搏的人,有着钢铁般的毅力,“50岁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累。”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王民,十几岁时曾有一个军人梦,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1972年,18岁的他进入徐工成为了一名车床工人,因工作优异被推荐到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深造,苦读3年之后,他重回工厂,从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一步步做起。1985年,31岁年轻有为的王民走上了领导岗位,担任徐州重型机械厂的党委副书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徐工同样面临困境,1999年,王民接任徐工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一年后又接任董事长,自此成了徐工的掌舵人。
“当年关于这个岗位究竟由谁担任,谁能带领徐工走下去,徐州市委很慎重,事先做了很多调查。”王民回忆道,最终根据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市委选择了“王民”。于是,那一年45岁的他扛起重任,誓要彻底扭转这个老国企的困难局面。
脱困唯一出路,是改革
1999年的徐工是个深陷困境、核心产业濒临破产的老国企,王民相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道理,立即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针对当时面临的资产不良、管理混乱、人心不齐等突出问题,王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推行“七项专项治理”——集中取缔小金库、取消干部专车、紧缩差旅开支、规范业务招待、严控高档装修、清退超标购房、清理通讯工具这7项问题,力求改变徐工当时思想混乱、队伍懒散、士气低迷的状况。王民和班子治理风格很强硬,不管触碰谁的利益,都坚决往前推进,很快治理便有了效果。当年徐工的轿车使用数量从135辆减少到78辆,217部手机全部折价卖给个人,多年不能根除的小金库也彻底取缔。
王民雷厉风行的治理风格赢得了徐工众多职工的信任,“大家都认为严抓是对的,作风正,人心齐,企业才能走稳。”这让王民更加坚定了改革之路。随后,他实施债转股、56家中小企业改制剥离等多项改革措施,帮助徐工脱离困境,于2003年实现营业、销售收入双超百亿的成绩。
王民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他的观点是,“既要引得进人才,也要留得住人才,更要用得好人才”,因此无论企业处于顺境还是低谷,他都坚持“人才为先”。在徐工,“飞机换公寓”的故事几乎是人尽皆知——徐州市委曾批准徐工3亿元购买商务飞机,而王民则拍板决定把这3亿元全部用于建设人才公寓,让5000多名优秀年轻人才一来到徐工就能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同样,在企业一度身处困境之际,为了缓解企业运营压力,王民曾带领干部主动降薪,“班子带头降薪22%以上,中层干部降薪8%”,而职工的薪酬始终保持不变。
说到兴起之时,王民指了指采访当下所处的徐工集团总部大楼,原来这栋大楼在设计之初也有个小故事——建筑设计阶段,设计师提议给董事长设一间休息室,配备专属的卫生间和洗浴室,这一构想被王民当即否决了。“我说不要!办公室里给我摆个沙发就行了,其余设计都砍掉。”王民认为身为企业领导,应该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一个人有,层层就会有,那么职工会怎么看这个企业?我觉得身为领导,应该自律,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在徐工,无论是人才选拔,还是薪水酬劳,王民都坚持公道公正公平的原则,积极打造良好的公司管理机制。“好机制能让徐工成长为一家有魅力的企业,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吸引到优秀人才。”
从车间一步步走过来的王民,始终都有很深厚的一线情结,他重视基层,愿意走进工人中去。每天他在员工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饭。到工厂车间视察时,他会关心员工身心状况、防暑降温措施等,甚至自己抽空走进卫生间,关心基层的卫生状况。
在王民多年的示范下,徐工的领导干部也都放下架子深入到群众中,渐渐历练出徐工朴素、务实的企业作风。“永远都要有一线情结”,王民说道,“我很关心一线职工,因为我是从一线出来的,我知道他们的苦他们的累,知道他们的不容易,我也常常去工厂车间跟工人同苦同乐,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要拿下海外市场,也要赢得尊重
工程机械这个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徐工咬着牙一路打拼,从一个市级小国企,成长为全国第一的行业巨头,说到此处,王民不禁感慨,“这个企业经历了漫长的苦难艰辛,始终坚守专注,不屈不挠。”
徐工近年来正在积极扩展海外市场,走国际化路线,被王民视为当下徐工的第一战略。目前,徐工全系列产品已经覆盖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连续17年保持行业出口第一位,先后在海外建立了德国、美国等4个研发中心,巴西制造基地等14个海外制造基地和KD工厂,并购了德国施维英等3家欧洲企业。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徐工产品就已覆盖65个国家中的63个。卡塔尔2022年世界杯赛主体育场建设、全长480公里的肯尼亚蒙内铁路施工项目、非洲最大的丹格特石油炼化项目等一系列大工程中,都有徐工设备忙碌的身影。
与日俱增的技术优势,是徐工敢于在工程机械全球市场上争强争胜的底气。大型成套矿业机械可谓是高端装备制造皇冠上的明珠。“这可是个大家伙,单一个轮胎的高度就是人类身高的3倍。”王民比划着说道,“过去全球只有德国、美国、日本少数几家企业拥有研制能力,如今徐工也凭实力冲进这一‘豪华俱乐部’。”王民向记者透露,今年徐工就拿下了一笔70台大型成套矿业设备的大单。
王民坦言自己反对“卖一台算一台”的销售路数,他认为想要做好海外市场,就得扎根当地,融入当地,赢得当地市场的认可和尊重。进军巴西市场对于很多跨国企业来说,并不容易,但徐工却成功深耕巴西,在当地成立了徐工巴西制造有限公司,多次拿下大单,成为备受本土认可的工程机械主流品牌之一。在今年8月举办的纪念中巴建交45周年活动上,徐工巴西荣获行业唯一“中巴交流最高荣誉勋章”,这令一直贯彻当地化战略的王民备受鼓舞,“徐工要拿下市场,也要赢得尊重。”(胡茜茹)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