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滇西热带季雨林 “让万物自由生长”

2021-07-15 16:14 程浩 人民网

雨林景象。贾翔摄

行走在地处河谷地带的雨林里,山涧溪流淙淙,蚊虫伺机而动,遮天蔽日的乔木与各种藤蔓交织在一起,不仅湿热难耐,因为藤蔓多,你还得顾上顾下,不然容易被绊倒,或头被撞个包。

“滇西秘境——云南德宏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行记者团日前来到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那邦镇,走进我国大陆面积最大、纬度最北的以阿萨姆娑罗双、东京龙脑香为代表的热带季雨林,探寻珍稀的雨林植物,了解植物背后的保护故事。

可以说,这是一次神秘的发现之旅。

神秘的发现之旅

这片热带季雨林连片面积达2600多公顷,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萼翅藤、东京龙脑香、藤枣,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阿萨姆娑罗双、千果榄仁、鹿角蕨、斜翼、董棕、合果木等。

手脚并用没几分钟,记者便大汗淋漓,好在看到了不少雨林的代表物种,才稍微有了不虚此行的感觉。特别是一棵高耸的大果人面子,高数十米,底部像几块立着的板子将树支撑起来。因其巨大的板状根部,这棵树是林子里的“明星”。

一棵高大、粗壮的阿萨姆娑罗双同样引人注意。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程师龚强帮介绍,阿萨姆娑罗双又叫云南娑罗双,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眼前的这棵阿萨姆娑罗双高48米左右,胸径达1.95米,属龙脑香科,需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也是林子里的“明星”。

一个多小时的龟速穿梭,体验终于结束,记者团一行纷纷叫苦不迭。当听到龚强帮每天要走几圈时,记者一行除了钦佩,还是钦佩。

巡护的过程难免发生危险,对龚强帮来说,遭遇蛇、蚂蟥是家常便饭,他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让这里的万物自由生长。”

珍稀濒危植物人工繁育显成效

为保护好这片雨林,让雨季遭遇自然滑坡、塌方等灾害的植被重生,2017年,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位于雨林深处的那邦镇老象坪子建成保护区珍稀濒危特有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开展对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的人工繁育工作。

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繁殖生态学等方向研究的龚强帮从此留在雨林里,和同事一道,通过枯燥的日常监测和观察,采取迁地、就地保护等措施,保护热带雨林珍稀植物种群,维持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藏在深山的繁育基地不大,却藏着不少宝贝:目前育有共28种、近2万株树苗,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东京龙脑香就在其中。龚强帮说,由于雨林中地面能接收到的光照稀少,东京龙脑香的自主更新能力较差,建立育苗基地可以保存珍贵的东京龙脑香树苗,待时机成熟时栽回雨林。

“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滇藏榄,世界上只发现11株,在这里人工采种繁育试验成功。”刚介绍完东京龙脑香,龚强帮指着大棚中长势正旺的几棵树苗说。

截至目前,基地已成功繁育萼翅藤、阿萨姆娑罗双、东京龙脑香、滇藏榄、斜翼、干果榄仁、云南石梓、四数木、滇桐等10多种珍稀濒危保护及极小种群植物,为保护区自然损毁地植被恢复提供苗木7000余株,为珍稀濒危植物回归自然和保护区自然损毁地植被恢复提供了种苗保证。

在龚强帮看来,生态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过程,动物在生长,植物在生长,一切都在改变。他希望,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自己能多作一点贡献。

而他眼前的愿望是:进一步规范珍稀濒危植物育苗技术规范,完成对保护区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力争成为滇西片区珍稀濒危特有物种人工繁育示范基地。

责编:魏少璞
阅读数(244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