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西方国家出现猴痘,这件事才被注意到

2022-06-20 15:00 环球时报新媒体

据加拿大《多伦多星报》报道,最近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不少声音认为应该将“猴痘”病毒重新命名。但在一些非裔学者看来,这件工作早该开始进行了,只是因为如今西方富裕国家也出现了疫情,所以这件事才被国际舆论注意到。

一位接受《多伦多星报》采访的美国非裔病毒学者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她说,由于猴痘病毒常见于卫生条件落后的非洲,一些种族主义者正在将猴痘病毒、猴子以及黑人进行种族主义式的关联。

这名黑人学者还表示她一直避免在电视上谈及猴痘病毒的情况,以免成为种族主义者的“素材”。

而来自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的生物信息学家奥利维拉(Tulio de Oliveira),则在两周前联署了一封公开信,公开呼吁世界卫生组织将“猴痘”病毒重新命名。

他之所以认为“猴痘”病毒需要更名,既有科学层面的因素,也有伦理层面的因素。

这位学者表示,尽管这种病毒是上世纪50年代末在实验室的灵长类动物身上发现的,可这种病毒最大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其实是啮齿类动物。

其次,作为最初在南非发现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的专家之一,奥利维拉深知不恰当的病毒命名很可能会给一个地方招致歧视,甚至会因此打消相关国家和地区继续监测病毒并报告自己发现的意愿。在奥密克戎毒株被命名为奥密克戎之前,这种毒株就因为被冠上了“南非”的标签,导致南非遭到了多国的封禁。

猴痘病毒也有着相似的情况。猴痘病毒的两个分支分别是以西非和刚果盆地这两个非洲的地理位置命名的。同时,很多西方媒体在报道猴痘疫情时常用感染了猴痘的非洲人的图片,哪怕他们报道的其实是欧洲的疫情。这说明猴痘病毒这个名称正在给非洲造成一种歧视和偏见。

好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已经表示世卫组织正在与合作伙伴和专家研究给猴痘病毒更名的事情,并称他们很快会做出决定。

但实际上,不止是猴痘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和寨卡病毒也都是用发现病毒的地理位置命名的,可这也确实存在会令相关地区遭到歧视的问题。比如埃博拉其实是刚果(金)的一条河流的名称。

对此,有专家表示,应该想办法在命名病毒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即让病毒的名字好记,又不会带来歧视性的效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咱们中国在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也遭遇过病毒命名上的恶意和歧视。由于新冠病毒最先在武汉被发现,一些人便立刻将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称为“武汉病毒”和“武汉肺炎”。即便是在世卫组织将这种病毒命名为新冠(SARS‑CoV‑2、COVID-19)之后,被美西方政府资助的境外反华势力以及台湾民进党当局为了煽动反华排华情绪,仍长时间使用着“武汉病毒”和“武汉肺炎”称呼新冠病毒。

然而,西方媒体基本上没有谴责过民进党当局和反华势力的这种违背人类伦理道德的做法。

责编:王怡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2097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