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武汉人自发排队悼念黄旭华院士

2025-02-09 16:08 武汉发布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

总设计师黄旭华

2月6日晚在武汉逝世后,

几天来在网上引发如潮追思。

今天(2月9日),

武汉市民冒着-4℃的寒风,

自发排队吊唁黄旭华院士。

吊唁现场摆满鲜花,

市民和外地民众敬花送别。

不能赶到的外地民众和市民

通过外卖平台订花送到现场吊唁。

外卖小哥说送花订单 “我看到了,有很多”

这些鲜花的落款

有未来的海军人、学生

还有“东北人民”“湖北人民”

……

谢绝携带花圈、花篮

现场有人眼眶噙泪

黄旭华生前担任过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

8日零时许,“中国船舶719”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公布了吊唁黄旭华院士的场所和预约渠道。预约渠道上提醒:根据家属意愿,来访谢绝携带花圈、花篮等。

2月8日,七一九所内,吊唁入口处的指示牌。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 摄

上午10时许,长江日报记者从张之洞路下车,拐过几栋有着花岗岩围墙的老宿舍楼,再经过一个小广场,看到吊唁入口处一块不及腰高的提示牌,上面写着:沉痛悼念黄旭华同志。

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一束白菊,记者从门前台阶步行至二楼吊唁厅。厅内低声放着轻音乐《送别》,中央置有黄旭华院士遗像,四周用鲜花摆成潜艇和海浪的形状 ,正上方悬有“沉痛悼念黄旭华同志”九个大字,旁边的挽联上写着: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

在工作人员引领下,记者与几位吊唁者驻足默哀。记者发现,前来吊唁者有不少白发老人,有人转身后眼眶噙泪,有人极力克制着情感 ,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微微颤抖着沿台阶下楼离场。

83岁的七一九所退休职工刘素琴与86岁的李淑芬戴着毛毡帽、穿着羽绒服、系着围巾,一同前来吊唁。在刘素琴的印象中,黄旭华很爱笑,没怎么见过他严肃的时候,是相当好的人,“他长得又高,会打太极拳,打得最好”。已经耳背的李淑芬好久没下楼,听闻黄旭华去世,坚持要来吊唁。

《于无声处:黄旭华传》一书的作者之一王艳明介绍,这里是黄旭华生前经常打拳的小广场。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 摄

86岁的王藏月在儿子的搀扶下前来吊唁。她记得,黄旭华是大家心中“关心职工的老所长”“不管有什么问题,找他就好了” ,他总能解决问题。

49岁的海锋穿一件黑色棉袄,不时指引自发前来吊唁的市民入场。海锋和黄旭华家住一栋楼,他小时候常常看到“黄爷爷”在门口的小广场上打太极,不仅自己打还教其他人打。在路上碰到时,“黄爷爷”会跟他打招呼,笑着叫他的小名。

海锋的父母也是七一九所的职工,前几年已相继离世。在他记忆里,父母十分忙碌,无暇顾及孩子,他与哥哥常常去别人家蹭饭。“他们那一辈人,真的就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了毛主席的那句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传承强国梦,

做顶天立地接班人”

武昌区中山路小学师生参加黄旭华院士悼念活动。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8日早上七时许,武昌区中山路小学的一百多名学生、家长和老师现场吊唁黄旭华。孩子们身着深色衣服、系红领巾,手持一束白菊,神色庄重。中山路小学和黄旭华有着很深的缘分,黄旭华的女儿、外孙都是中山路小学的毕业生。2019年,黄旭华先后两次与中山路小学少先队员面对面交流。2022年7月,“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在中山路小学成立。吊唁结束后,203班詹闵茹说:“黄旭华爷爷隐姓埋名,以身许国,我一定向爷爷学习,努力刻苦钻研,积极创造,报效祖国。”

中山路小学德育主任吴艳芳也参加了当天的悼念活动。吴艳芳说:“我们希望全体师生能传承黄旭华院士的人文和科学精神,将他的强国梦和民族复兴梦一代一代传下去 。希望学生们以黄院士为榜样,好好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成为顶天立地的接班人 。”

十一时许,光谷第二小学三年级学生刘思源吊唁完,牵着妈妈的手朝出口走去。他向记者讲起自己的偶像:“黄旭华爷爷不仅带领团队研发出了核潜艇,还亲自下水,他是我们的骄傲。”

中午十二时,位于武昌区闹市旁的七一九所安静如常。这天气温在零度上下,阳光普照,气温清冷,距离吊唁大厅不足百米处,不时还能听到鸟叫声。出租车司机刘有勤在听闻记者的吊唁对象是黄旭华后,又惊讶又惋惜,他敬重地说:“对国家做出这么大贡献的科学家,就这么走了。”

责编:魏少璞
阅读数(44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