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牛掰症”有啥好牛的?“梗”下的认同焦虑不能忽视

2021-09-23 07:13 成都商报

“梗”下的认同焦虑不能忽视

在新词层出不穷的今天,“社交牛掰症”是个相对容易理解的概念,即与“社交恐惧症”相对,指在大众社会行为中外向、不怕生、自来熟,且游刃有余。

当然,“社交牛掰症”概念也并非突然诞生。据梳理,其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初生代网红“焦双喜”在网络上发布各类短视频,其中《B哥的一天》就以“用洗衣粉在马桶里洗头”等极具戏剧性、搞笑、出格、夸张的行为而引人注目。这被认为是“社交牛掰症”的雏形。

这个概念首次成为热门是在今年7月。在B站某UP主搬运“焦双喜”的《B哥和路人支持鸿星尔克》视频评论区,有网友用该词总结了自己的观后感。随后,这一非常具有网络特性精准概括的概念,便频频出现在各种类似的视频和图文中,随即成了一股热流。

“社交牛掰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当然,它更像一个具有娱乐性质的“梗”,一些日常被压抑不被允许的行为或某些长久背负的“社交压力”,在这些人身上得到了释放,也就获得了暂时的心理愉悦。

“社交牛掰症”走红,“梗”下的认同焦虑也不能忽视。在“社恐成为标配”的当下,大量年轻人才会对“社牛”另眼相看。在类似视频或图文的评论区,有大量表示“羡慕这个心理素质”“此刻很需要”的人,这足以说明,对于“社交恐惧症”和社交平庸的人来说,“社牛”本身代表着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甚至被认为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生活困扰;更说明,在较为浮躁的社会氛围下,年轻人很难和谐自处,常常在网络热点的追随中迷失自我。换句话说,出现了在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间的失衡。

但要注意的是,网络上的“社牛”视频更多是一种“表演”。一些UP主们不过是为了流量而刻意追求出格行为,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模仿借鉴。现实生活中,“社牛”和“社死”往往在一线之间。而这样的后果,不是谁都能承受的,因而也成为了阻碍人们在公共场合“放飞自我”的重要因素。

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不会盲目。无论“社恐”还是“社牛”,其实都只是一种和社会相处的方式,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内心,理解自己的行为,最终接纳自己。所以,在这场“社交牛掰症”的狂欢中,不妨也静下心来想想,什么才是更适合自己的。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责编:秦璐敏
阅读数(131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