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救治重症患者已积累成熟经验!”多地全力迎战重症高峰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工作重心已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随着新冠感染人数的激增,全国多地迎来重症救治高峰,如何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率,降低病死率成为各地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环球时报》记者近日从全国多家医院获悉,为应对重症高峰,这些医院及早布局,尽全力统筹配置医疗资源,扩充重症床位,许多医护人员“阳康”之后火速返岗,确保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收治效率
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是接诊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最前线,随着感染人数的激增,各大医院均出现了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接诊量大幅上升的情况。《环球时报》近日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获悉,近一周来,同济医院急诊量和发热门诊量陡增。目前,同济医院三院区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日均接诊人数2200人次,日均抢救210人,原有的重症ICU床位持续满负荷运转。12月30日,同济医院在院病毒性肺炎患者中,重症、危重症占比92.32%,同济医院已是武汉市重症、危重症病毒肺炎在院病人最多的医疗机构。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江苏省内医疗领域“排头兵”的江苏省人民医院,该院三年来急诊和发热门诊从未因为疫情“打烊”过一天。但随着疫情进入新阶段,急诊和发热门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急诊科每日急诊量一下子从500多激增到1200人次。
“虽然已经有所准备,但第一波感染潮,比预想来得更猛,也更早。”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陈旭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整个急诊的正常工作节奏早已经被打乱,最大的困难是不断有医务人员倒下,而患者却不断涌入,“那种眼看着包围圈不断缩小,身边的战友越来越少的无力感,其实是很让人焦心的。”
自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发热门诊接诊量也出现大幅上升的情况,公开消息显示,该院发热门诊此前曾出现一天接诊905人的高峰,其中大多为新冠抗原阳性人员。而在急危重症患者最先收治,也是病种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急诊科,也同样进入艰难时刻。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一天的接诊量曾达到578人,其中危重症占比高达20%。
面对近一段时间,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增加比较快,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近日表示,要进一步扩充医疗资源、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各地正在按要求升级改造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扩容改造二级以上医院重症资源,做好三级医院重症床位和可转换ICU的准备、设备配备、医务人员培训等。
为了应对已然到来的就诊和重症高峰,各地医院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优化诊疗流程、扩容重症资源、增加救治力量。
公开消息显示,在北京协和医院去年11月25日就已启动发热门诊方舱建设项目,并于当月27日建成并投入使用。12月9日开始启动急诊发热门诊改造项目,19日正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该院各学系、各科室积极支援,分批次安排医生到发热门诊工作,千方百计做好医疗资源扩容。此外,该院还推动各临床专科病房向重症病房转化。对于病情转重的新冠重症患者,由急诊科抢救室落实首诊负责制,再转到各个ICU进行救治。对于原有基础病继发新冠感染的患者,则在各专科进行处置。各专科均设有重症病床或专科内ICU,在需要时24小时内即完成重症病床转换。
面对发热门诊和急诊患者激增的情况,江苏省人民医院采取“发热门诊与急诊一体化管理”策略,全院统筹支援急诊,优化流程,将发热门诊交由急诊托管,发热患者来院后可以接受“一站式服务”,从而减少了患者分流转诊的奔波,保障患者诊疗的延续性。与此同时,该院各党总支、各科室积极支援,分批次安排医生到发热门诊、急诊工作,千方百计做好医疗资源扩容。除了确保现有的综合ICU监护单元随时可用,医院还迅速改造其他专科ICU床位,目前,综合ICU、感染病科ICU、呼吸与危重症等专科ICU已经全部进入“战备”状态,迎战重症高峰。
在同济医院,为扩容重症救治能力,该院已打破“专病专科专治”传统模式,全院打通,全面接诊“阳性”病人,医院重症病床数由原先546张,扩增近一倍至1041张,其中呼吸专业重症床位数630张,占比超60%,极大保障了重症患者的收治。病区改造、增配器械设备是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的前提,为此,同济医院已紧急为各个专科增配了呼吸机、监护仪、高流量给氧仪,确保每个专科可随时抢救。医院还同步密集启动线上专项培训,提升各专科病毒肺诊治能力及呼吸支持能力。
根据该院制定的急诊“快检”分类收治方案,基础病重的患者,会以专科收治为主。感染新冠为主的重症患者,则以呼吸科、感染科以及重症医学科收治为主。而慢病、复诊患者等,院方则鼓励通过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面对复杂的就医形势,医院迅速理清患者需求,分类满足。为全力保障医疗救治工作,医院从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专科增派医护力量支援发热门诊。
“时间就是生命,快速分诊、快速抢救、快速转入合适的专科意味着救活更多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急诊科严丽主任医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接诊病人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快检分流,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第一时间送入抢救室,普通型、轻型患者在规定区域留观治疗,对于要入院的患者,进行“标签化”表格识别分类,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等危重症患者会标红,实时上报给医院病毒肺炎收治小组,绿色通道收入对应专科。这些流程、措施在同济已逐步优化,快速形成共识。
目前,同济医院已提出“急诊、发热门诊病人必须24小时收治清零,全院所有院区、病区开放收治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总要求,全力以赴力保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过去三年救治重症患者已积累成熟经验”
不久之前,一名出生仅满3个月的新生儿伊伊因高热3天不退被父母紧急送往武汉光谷同济儿童医院发热门诊分诊台,分诊护士在量体温时发现异常,立即将伊伊抱至抢救室并呼叫医生抢救,医护协力,在进行给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的同时进行身体检查、询问病史。在吸氧状态下,伊伊的血氧饱和度仍然在90%左右徘徊,通过持续加大氧流量,才逐步稳定并维持在98%左右。后经了解,伊伊患有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为了她的生命安全,医务人员将伊伊收进PICU进行治疗。
“血氧饱和度是评价新冠感染患者是否出现缺氧,是否出现呼吸衰竭的一个重要指标,往往也提示患者是否为重症或者是危重症。血氧饱和度低于92%,医生就需要紧急处理和纠正。”同济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刘辉国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
“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细化管理”,这是2020年同济医院重症救治团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重要经验,这套经验还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文推广。在12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召开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指出,各地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保健康、防重症”,着力做好诊疗关口前移和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如今,为全力保障重症救治工作,这套经验将再次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同济医院重症救治团队再次集结,10支重症专业救治团队包括插管队、护心队、ECMO队、护肾队、CRRT(透析)队、护肝队、护脑队、康复队、儿童救治队、孕产妇救治队尽锐出战,随时准备支援各专科医疗救治。
护心队成员心内科周宁副主任医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对战胜病毒充满了信心,“相比于三年前,这次是老马识途,基本摸清了病的秉性,知道重症救治路往哪儿走、劲儿往哪儿使,没有了三年前的惊慌和无助。”
“与以往的新冠肺炎病毒相比,奥密克戎病毒毒性下降,出现肺炎症状的多为合并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曾参加了2020年武汉抗疫的同济医院急诊科冉晓副主任医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相比于三年前,如今我们拥有了更多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同时,结合新冠救治经验,提前对潜在重症病人,进行无创或有创的机械通气,在急诊就将救治关口前移,严防发展成重症,“另外,我们对所有急诊入院病人采取了俯卧位通气的办法,成本低,效果好,大量病人经过治疗后,呼吸功能恢复很好。”
同济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树生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精准判断将救治关口前移,并辅助俯卧位通气是急诊这三年总结的重要法宝,随着更多同事阳康,我们有信心在急诊这一关守护好患者的生命健康。”
据了解,依照过去三年积累的成熟的救治经验,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呼吸内科病区收治的近百位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目前治疗效果都很不错,部分已达到出院标准。至12月24日,该院区已收治483位新冠感染患者,其中年龄最大的102岁,年龄最小的14岁,目前近三分之一患者已康复出院。
“晚一些倒下,早一些返岗”
当前,全国各地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仍在快速增长,随着春节的到来,人员流动的加大,全国各地都将陆续迎来感染高峰,抗击疫情的已到了决战时刻,为了能更好的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许多医护人员在“阳康”之后迅速返岗,多地也动员退休返聘医师加入抗疫一线。
江苏省人民医院ICU主任曹权告诉《环球时报》记者,ICU在岗医生担起了平日里两三倍的工作量,在岗的护士一个人要管4—5个病人,但没有一个喊苦喊累,第一波“阳过”的医护在逐渐返岗,在岗名单会越来越长。
“我们都是怀抱最美好的愿景,怀着最坚强的信念,坚持再坚持,第一周也许很难熬,但我们相信,春天的第一缕阳光已经在路上。”曹权称。
“比起2020年武汉疫情,此轮疫情导致医务人员大量感染、减员,且没有外省医务人员支援,医疗救治面临更多挑战。但有利的是,此轮感染患者危重症大多进程更缓慢,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治疗方案容易统一规范。”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房明浩主任医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晚一些倒下,早一些返岗”,这是同济医院医护人员的心声,该院许多医护人员稍有好转就返岗继续战斗,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同济医院上演。院方也采取多种举措保护医护人员,以提供酒店住宿、专车接送等方式提高到岗率。
“临床科室职工群里每天公布患者数、医护感染人数,前段时间,看着病人越来越多,能上班的人却越来越少,大家都心急如焚。没有感染的继续做好防护,主动承担更多医疗任务,有的甚至一天顶两套班,感染了的盼能尽早返岗继续战斗。有的医护人员明明前一天还在发热,第二天就主动请缨表示自己还能坚持,有的医护人员全家老小都倒了却舍小家顾大家。得知前夜值班的医生半夜发烧去给自己开药服药后继续上班。”同济医院ICU护士长熊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医院不鼓励大家带病上班,但是大家看着科室的情况,看着病人的情况,都主动要求上班,很多人感染后在家休息两三天就返岗,带病上岗,柜子里都备着退烧药,上班时感觉发烧了就吃一颗再回来接着上班。而目前,同济医院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随着感染的医务人员“阳康”之后陆续返岗,目前,同济医院总体在岗率已达八成,预计下一周在岗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面对可能存在医疗资源和人手不足等问题,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近日表示,要切实增加基层人力,因为人力的问题可能短期现培养很难,短期内通过二三级医院,就是上级医院下沉,派人支持基层,还可以招聘近五年来已离退休的工作人员,把他们招来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有一些医疗卫生人员,但没有从事这个岗位或者在其他部门工作,都可以招来,充实到基层机构来缓解压力。
在中日友好医院,一批退休返聘的医师、护士已奋战在了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一线。据院方不完全统计,目前有80余位退休返聘医师坚持出门诊做手术,50余位退休护理人员坚守在抗疫防疫第一线。年轻住院医师、规培生、研究生、进修生,也都坚守医疗一线,积极践行志愿者精神,投身疫情防控一线。
在该院13日向全体职工发出一封公开信上写道,“这注定是一段充满艰辛而令人难忘的战斗历程。冬已至,春可期!让我们相互赋能,彼此守护,共克时艰,共同凝聚起抗疫防疫的磅礴力量和浩荡正气,迎接越来越近的春天!”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