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高端芯片等关键技术!北大这项建设规划主动应答“卡脖子”等国家战略问题

2021-10-23 17:58 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倪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兴学科不断涌现,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催生传统产业重大变革和新兴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之下,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将立足已有工程学科基础,建设“新而精”的一流新工科,发扬理工文医等学科综合交叉融合优势,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迎来未来技术挑战。

记者从10月23日上午于北京大学举行的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上获悉,以文科和理科见长的北京大学,于2020年8月27日审议通过了《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面向未来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加快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据了解,北京大学工程学科历史悠久,1910年北京大学设立工科分科。到1952年前,工学院已经成为北大人数最多的学院之一,培养出近5000名学生,其中23名师生成为两院院士。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主要工科迁入清华大学。

后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优势突出,拥有13个学院(包括研究所以及中心)作为主要建设单位,包括11个一级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656人,其中两院院士达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54人。

据了解,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将着力于基础材料与器件、关键技术与系统、重大系统工程等不同层次,主要包括先进器件、高端芯片与EDA,先进碳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大气污染控制、河流综合调控等30余个工程学科重点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在论坛上致辞时表示,目前,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工程技术领域仍面临着不少“卡脖子”的难题,对关键核心技术和优质工程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

邱水平表示,“在北大‘十四五’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把全力支持新工科建设作为完善学校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力争通过发展,实现覆盖前沿学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国家重大工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张玉卓表示,北京大学文科、经济学科和医学以及理科都非常强,现在新工科全速发力,会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展。他对北京新工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设,希望北京大学着眼世界科技前沿,着眼国家长远发展,着眼未来产业需求,谋划新工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培养造就高素质、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探索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共创产教融合育人新格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新工科建设这个命题就是要给予四个回答。第一,就是面对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给出的教育应答;第二,是超前时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给出的一个时代的应答;第三,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小逻辑,要服务、服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的一个主动应答;第四,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对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给出的中国应答、中国方案。”

吴岩还表示,中国的高等学校深化新工科建设,除了在专业、学科方面,在教学教材、技术方面给予变化以外,还要有一点外科手术式的变化,即大学的学院今后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现代科技产业的变革为中心。

北京大学副校长黄如在接下来的新工科发展战略圆桌会议上认为,中国一些大学的新工科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新工科对其它学科转型的支撑作用尚不足,传统工科全面转向数字化新技术的进程相对缓慢;引领性技术成果不足,对“卡脖子”问题的技术支撑不足;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整不够,与产业需求以及技术发展失配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谢心澄表示,北京大学的工程学科发展历史悠久,门类齐全,上世纪50年代即创建了力学与工程学科,以及后来陆续成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个工程学科,多年来在相关的领域也取得了若干重要突破。谢心澄认为,“现在北京大学成为新工科建设的探路者,充分利用多年形成的基础研究优势,使得北大新工科的发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北京大学齐全的学科设施也有助于推动各类工程学科与理科、人文社科、医科等方面的交叉融合。”

责编:樊羽玮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106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