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style”背后故事:不足1秒叫停避免事故

2018-07-01 09:50 中新网

“下蹲屈身,凌空一指”——早在2012年,这款“航母style”手势曾一夜走红。

这看似简单的手势,却饱含着航空工业试飞中心歼15试飞机务保障团队的共同智慧。他们十年磨一剑,排除故障、改进技术、创新起降流程,为我国舰载机试飞工作“保驾护航”。

3年自创上百个“航母style”

2012年11月,歼15在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完成首次着舰起降。来自航空工业试飞中心的沈意担任起飞指挥助理,成为“航母style”第一人。

2009年底,试飞中心接到任务,沈意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探索之路。“这型飞机谁也没有接触过,谁也没有维修过,这是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沈意说。

网红“航母style”动作指令,表示“允许起飞”。手势简单凌厉,曾被网友争相模仿。指向飞机甲板前端,发出指令,飞机起飞,短短几秒的背后,却是机务保障团队多年来不断摸索与创新的结果。

飞机起降噪音巨大,手势成为极为有效的沟通渠道。试飞初期,沈意和机务保障团队发现,通用的航空手势,并不适应航母的短跑道。“用‘过来’手势表示滑行,试飞员容易看不清楚,后来改成‘雨刮’式的挥手;趴在地上发出‘起飞’指令,不仅胳膊受不了,试飞员看着也不直观,才演变成这个网红手势。”

握拳、松拳、挥手、拂袖,一个个形象的手势不断产生。从接到试飞任务,到2012年成功完成“首秀”,三年多的时间里,沈意与团队自创了上百个手势,目前还在不断完善中。2013年,这一起降保障流程获得试飞中心科技成果一等奖。

不足1秒叫停飞行避免事故

如今,该机务保障团队的“80后”副大队长王成接过“接力棒”,2013年至今在试飞中担任起飞指挥助理重任。王成说,看似简单的手势,在特殊环境下,做出合理的时间选择,全凭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

然而,回忆曾经的一次试飞,王成仍心有余悸。“当时一切就绪,我刚准备给出手势,就感觉胸口被重拳一击,身体与空气的震动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当时噪音巨大,听不清事故的声源,但凭借多年机务经验,王成感到有异常情况,瞬间放下手势,回看两名尾焰观察员已做出“异常情况”手势,王成果断叫停起飞,而这一连串的动作和判断,用时不足1秒。

“一旦起飞,极有可能发生事故。正因为严谨的流程,才及时中止了飞行,避免事故发生。”王成说,机务工作看似平凡,但容不得任何闪失,“一丝不苟的态度、精湛的技能,是试飞机务人员的职责使命,更是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万次起落零起等级事故

相比起飞指挥助理,团队其他人员并不如此耀眼。试飞前加油通电,日常排除故障、改进技术,镜头背后的他们虽然平凡,却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歼15试飞机务保障团队党支部书记陈沛树介绍,现在机务保障团队中党员人数近半数。从2009年以来,他们保障飞行万余次,从未发生一起飞行等级事故。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外在舰载机试飞中都曾发生过多起等级事故。

万次起落零起等级事故,这样的成绩,是机务人员一次次改进技术、排除故障的结果。陈沛树在采访中说起了这么一个案例:一次试飞中,作为通勤检查,他站在距飞机七八米之外。当飞机从停机位滑出时,他发现飞机排放在道面上的油迹与以往不同,在正常油迹的附近多出一道浅浅的油迹。

“相差也就不到10厘米。”他回忆道。

10厘米,在偌大的航母甲板上微乎其微。但直觉告诉陈沛树,飞机在不明位置出现了故障。经过辨别,陈沛树及时排除了故障,避免了财产损失。

让他们感到最自豪的是,通过自身过硬的技术和作风,这支团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战鹰的“医疗队”、试飞员的“可靠战友”。

责编:范辰言
阅读数(76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