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2020-12-17 15:28 高晓虹 光明网

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平等交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是中华民族亘古通今的文明立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每一个群体都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了独特智慧,尊重每一种文明的独特价值,不轻视、不贬损其他文明,是中国的一贯做法。建设文化强国,要承认和尊重文化多元性、文明多样性,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要善于搭建诸如“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非合作论坛”等跨国别、多层次的新型对话平台,坚持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在人类共同事务上享有发言权、合作权,通过开展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让世界人民更好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更好了解世界。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根基是认识、维护和发扬本国、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扎根本国土壤、坚定文化自信,才有底气传播本国文明、有能力吸收并借鉴其他文明。对中国而言,在建设文化强国、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既要做到对中华文明自觉自知、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也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出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文化新样态,打造融通中外的文化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人类文明成果有机互动、相通相融。此外,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是由一代代劳动者的点滴智慧汇聚而成,文明的创造、文化的创新,都源自人民。在发展文化、传承文明的过程中,要善于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进而创造更大的文化奇迹。

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拓展中外文明交流空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现代传播手段,提出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随着媒体融合深入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日臻完善,建设文化强国的技术基础与以往有所不同,推动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平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被运用到各类文化信息的采集、生产和分发之中,增强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触达连接程度,为展示新时代中国形象搭建了新平台。我们要利用好全媒体手段,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坚持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运用对方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血肉联系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搭建起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谱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7日 06版)

责编:罗甜
阅读数(1374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