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以我无名铸就大国长剑威名

2022-09-29 09:43 康子湛 王秦 李德璞 杨祖坤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走进火箭军某部,一个强烈的对比,令记者印象深刻。

在人才阵容上,他们足够自豪: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数位知名专家和国家级中青年人才,每个人都有耀眼的学历经历……

在名利面前,他们云淡风轻:许多科研人员默默无闻,在办公区走一圈下来,鲜见奖牌、锦旗……

功名面前不伸手,于无声处写春秋。作为火箭军一支重要科研力量,他们的研究成果,保障和服务着我国的战略威慑能力。

前不久,该部承担的某科研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有人问项目负责人颜鹏程:能否凭此成果报奖?颜鹏程连连摆手拒绝。没几天,颜鹏程又打起行囊,一头扎进科研事业攻关中……“服务战场、服务打赢,就是我们的最高奖项。”他说。

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近该部科研人员,解读他们的精神世界。

以我无名铸就大国长剑威名

■解放军报记者 康子湛 特约记者 王 秦 通讯员 李德璞 杨祖坤

科研创新团队默默托举大国长剑直刺苍穹。李宏杰 摄

无 我

“这里没有‘精致的利己’,只有大写的‘家国’”

硝烟是什么味道?

身处和平年代,人们鲜有体验。但对于长期进行武器毁伤效应试验的科研老兵——火箭军某部研究员吴敏来说,“那是最熟悉的味道”。

“每次试验,我们的战位都在导弹的落区。”若不亲身经历,很难想象吴敏平淡话语背后的惊涛骇浪。

在某型武器试验中,吴敏带领团队执行毁伤效能评估任务,当时他所在的观测点与炸点间距离很远。

谁也没想到,一块钢板碎片在冲击波的作用下,划出了一条绕过山体的抛物线,落在了观测点旁不足10米的位置。看着深深插进土里的碎片,吴敏惊出了一身冷汗。来不及感慨,他立即带队驱车赶往炸点采集数据。

那次险情后,有人建议把观测点的距离再放远一些。但为了能在第一时间采集试验数据,吴敏没有采纳。

“距离远了,离精准的试验数据也就远了。”吴敏说。

多年来,该部多次承担某型武器设计定型、试验等大项任务,从崇山峻岭到荒原大漠再到戈壁险滩,科研人员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由于试验任务的特殊性,与危险相伴是常态。

助理研究员赵智忘不了,那次武器试验,刚刚被轰炸过的建筑物摇摇欲坠。为了获取更加精确的信息,他们戴上钢盔深入内部进行测量。行至半程,一条钢梁直直砸在众人面前。

助理研究员李垦忘不了,一次野外试验场勘测选取,途中遭遇险情。大家都不同程度受了伤,李垦身上多处出现淤血肿胀。沿途荒无人烟无法就医,此时返回大本营,不仅耽搁时间,而且会影响试验项目进度。简单止血包扎后,他们继续赶往现场。

后来,他们在返程路上碰到一个乡村卫生所。老医生一边处理伤口,一边埋怨:“怎么不早点来?”老医生哪里知道,他眼前的这些“当兵的”,个个都是承担着重大科研任务的专家。

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大家早就习以为常。唯独提起家人,他们才会流露出深深歉意,而家人对他们的经历知之甚少。由于保密,他们对自己做的工作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这是传承,也是规矩。

结婚多年,某室主任刘勇的爱人早已习惯丈夫的经常性“失联”。她把思念与担忧埋藏在心底——给丈夫收拾衣物时,特别留意是去南方还是北方。若是寒冷,就放上两片暖宝宝,若是干燥,就装上一支润唇膏……

爱人的支持让刘勇很感动,也更加愧疚。一年中,刘勇和战友们有一半的时间远离家人,奔波往返于实验室和任务现场。

“这里没有‘精致的利己’,只有大写的‘家国’。”刘勇说。

无 名

“农民种地,也没有在每一粒米上刻下他们的名字”

研究成果投入实践应用的那一刻,副研究员颜鹏程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这一刻,距离颜鹏程投身这项研究课题,已经过去了15年。

颜鹏程清晰记得那一天,他的老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西生提出了一项研究课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这项研究的难度也摆在面前:国内、军内尚无先例,多项核心技术攻关遇上瓶颈,一切都得“摸着石头过河”;这项研究的苦处,大家心里也都清楚:多长时间能出成果,能否最终投入应用,都是未知数。

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颜鹏程一屁股坐上了这条“冷板凳”,一坐就是10多年。

征途漫漫。这条科研攀登之路,比预想之中还要艰辛。一批又一批研究人员加入,一茬又一茬研究人员离开,颜鹏程从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成长为团队的带头人。终日奔波往返于试验现场和任务一线,颜鹏程的头发少了、皱纹多了。由于这项研究没有参照系,而且领域特殊,即使有了很多开创性的阶段性成果,也很难获评相关奖项。

这些年,颜鹏程昔日的同学战友,捧回了一个又一个科研大奖,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凭颜鹏程的科研素养和拼搏精神,换个课题早就拿大奖了。”家人朋友不是没有劝过他,可颜鹏程依旧埋首攻关默默守着这个“无花果”。

其间的苦楚,颜鹏程的老师唐西生院士最清楚。唐院士有时想安慰安慰他,可每次颜鹏程都笑呵呵地工作去了,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你甘愿被埋没一辈子吗?”有人问颜鹏程,他说:“一个人做了工作非要让人家知道吗?农民种地,也没有在每一粒米上刻下他们的名字!”

“我们这里是一个特殊的科研岗位,无名无利,只有奉献。”该部领导告诉记者,在这里,像颜鹏程这样一心科研、不图名利的人并非个例。

这两年,不少大学盛情邀请研究员罗永辉担任名誉教授,他总是婉拒。当得知某部队一项研究课题遇到瓶颈时,罗永辉却不辞辛苦,风尘仆仆赶去为部队提供技术支撑。

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副研究员郭营深耕某研究领域10余年。为了获得相关支持,原本寡言少语的他,踏破了同行专家和上级机关的办公室门槛。可他从没为自己的事找过一个领导、敲过一扇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郭营从军这些年从未立过功。每次推荐,他都推辞。提及此事,郭营很淡然:“我的老师唐西生院士,从军以来,他的学生、部属荣立军功的比比皆是,他自己却从未立过功。我这点事,又算得了什么。”

前不久,郭营牵头负责的某项研究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家分享收获喜悦之时,郭营主动让出了牵头人的位置,转身向着另一个科研课题展开了“拓荒”。

有 为

“在为战攻关的路上,一定要留下我坚实的足迹”

某室主任刘勇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年度工作手册,每一页都记得满满当当。

看着年度工作手册越来越厚,刘勇心头的压力越来越大。眼瞅着还有几个月就到年终了,几项重大科研项目“倒计时”推进,每一项都与战斗力休戚相关。

“这几年,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否成为战斗力生成的倍增器。”刘勇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和战友们带着最新成果进行“战场”检验,获得大量一手数据。回来后,他们马不停蹄地展开了新一轮创新攻关。

翻看刘勇的科研计划表,10多项任务一一在列,分别用不同颜色标注出轻重缓急和进展情况。“这就是我的‘作战地图’。”他说。

透过这份“作战地图”,记者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攀登的身影。

“妈妈!你怎么又‘失联’了?”每次听到女儿这样的话,副研究员陶灵总是无言以对。女儿已经上高中了,这么多年,陶灵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

陶灵的确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女儿,她的研究课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既然是白手起家,就更要风雨兼程”。陶灵的工作有“三多”:深入一线部队多、参与演习演练多、参加研讨交流多,经常是“任务一来、说走就走”。前不久,她带领课题组同志,在2个月内分赴多个单位,完成海量数据采集与分析任务。

“我也不想这么忙,可是战场不等人啊。”陶灵说,当前军事科技日新月异,战争形态、制胜机理不断变化,今天“歇歇脚”,明天战场上可能就会受制于人。

近年来,随着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原有的试验设施已不能满足研究需求,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试验系统。为早日建成试验平台,助理研究员赵智和团队成员泡在大漠戈壁的试验场,先后进行了百余次修改论证,最终建成了某新型试验研究平台。

一次试验任务中,赵智和战友在某单位待了2个多月。茫茫戈壁滩,漫天风沙,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沙子打在脸上好似刀割一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每天要在戈壁滩上忙10多个小时,收集数据并形成报告。

该所研究人员对待名利云淡风轻,可事关科研的事,他们却锱铢必较。

一次,某科研成果进行“靶场”试验,副研究员郭营提出增加某测试项目,当时很多人觉得没必要“自我加码”。郭营态度异常坚决,最终说服了大家,在高强度环境下成功实施设备试验。郭营说:“荣誉榜上可以没有我的名字,但在为战攻关的路上,一定要留下我坚实的足迹。”

研为战、研为用、研为胜。近年来,该部专家团队先后百余次深入高原、寒区、热带等一线部队开展攻关,解决了多个事关“打仗急需、战场急备、官兵急用”的难题。

前不久,研究团队再次踏上征程。军车卷起一路尘烟,在戈壁沙海颠簸前行。刘勇靠窗而坐,望着远处的天空和沙海,脑海里涌出传咏千古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即使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场景,可每次身临其境,刘勇都不禁热血涌动:在这片土地上,一座又一座科研创新的高峰,正等待着他们攀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超越“小我”,成就“大我”

■闫继勋

奉献,是共产党人的重要价值追求和精神特质。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大力培塑和弘扬“无我”“无名”精神,不断砥砺强军之志,推进强军事业。

当年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官兵工作生活条件极其简陋,吃的是砂砾饭、喝的是苦咸水、住的是地窝子、睡的是大通铺。但大家凭着“拼命干、死了算”的精神,用最原始的手段向尖端技术发起了挑战,最终实现从原理摸索到独立设计的突破。

新时代官兵必须有一种“读书不为稻粱谋,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气度。格局要宏大,只有把个人发展与民族兴衰、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才能描绘出大写人生;志向要远大,登高望远、虑近谋远,立起瞄准强敌、紧盯前沿、抢占制高点的志向,以当大国科学家、做世界领跑者的雄心,立志拿出“两弹一星”那样的标志性成果;胸襟要博大,抱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跳出“小天地”,主动融入开源研究、协同创新的“大天地”,超越“小我”积极写就培育新人、扶持后学的“大我”。

新时代官兵必须以更高远的境界看淡名利得失。要保持平常之心,把功利名禄看得更淡一些,追求简朴生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有功劳的时候不伸手,有苦劳的时候不计较,有疲劳的时候不抱怨,永葆奉献本色,以奋斗为本分、以奋斗为幸福。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时代官兵要当好服务强军的“孺子牛”,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板凳甘坐十年冷,一张蓝图干到底,特别对重大科研成果,要舍得付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蛰伏坚持,甚至几代人的接力攻坚,无问西东、十年磨剑,默默奉献,才能有所建树;要当好科技创新的“拓荒牛”,紧跟时代大势、科技趋势、战争态势,把握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蓬勃发展的科技战略机遇期,敢于在独创性、颠覆性、引领性技术上求突破;要当好铺路扶梯的“老黄牛”,注重发挥好老院士、老专家的伯乐、人梯作用,弘扬一茬带一茬传帮带的好传统,形成滚雪球壮大的人才培养效应,形成大师领衔、梯次衔接、雁阵齐飞的生动格局,为强军事业的明天蓄势奠基。

各级党委要把导向标尺立得更鲜明,科研资源配置、干部选拔使用、先进典型宣传都要对准创新、瞄准实绩,让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

责编:李圣依
阅读数(27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