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营的思考:身在战场,首先要冲破“头脑中的迷雾”
一次演练,面对战场新情况,周培博大胆提出: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向旅长报告?拥有这么先进的装备,旅长是不是可以直接指挥单兵作战?
周培博的想法一提出,立即遭到众人质问:一线的情报直接传给旅领导,他们如何筛选,如何去伪存真?这样做不是简化程序,而是给指挥员增加非必要的工作量。
然而故事有时就是巧合,不久后的一次演练,“敌”方保障力量的情报迟迟没有摸清,待到水落石出、确认无误时,战斗即将打响……
时间紧迫,周培博建议直接上报旅长,却没有被采纳。等到情报经连营、机关参谋,逐级到达旅长的指挥席上时,对手已经占得先机。
复盘时,这个事例让旅领导感慨万千:“如果我们不改变思维模式去适应信息化战场,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是摆设。有些事,战士想在了我们的前面。”
旅长赵贤福又想起了授装时的一幕——
新装备的强大性能被展现出来。某型侦察无人机,观测距离远,续航时间长,可直抵敌纵深腹地。随着解说员的自豪介绍,操作手的迅即操作,远隔重山的一组组战场数据很快呈现在显示屏上。
崭新的装备,崭新的天地,让参观的几名战士挪不开脚,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畅想如何运用这些“新伙伴”一起打胜仗。
“战士关于打胜仗的畅想,是练兵备战的宝贵财富,是谋战研战的生动实践。”赵贤福说,这些想法就像小草的种子,但一旦根须刺透种皮,在寒瑟高原扎下根,未来就有了无限可能。
战术训练。
(唐 飞、田志强、王阳阳摄)
以全新之我,应对全新之变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马嘉隆
信息化战场对侦察兵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感知战场、透视战场的兵种,当侦察兵手中传统的“望远镜”不足以应对战场之变,应该如何转型?
冲破“头脑中的迷雾”,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才能发现敌我态势的真面目,在错综复杂的未来战场找到立足之地。
首先要冲破“旧我”的迷雾。培养新型侦察兵,不能嘴上说着信息化,回到日常训练中,关注的还只是体能、射击的“老本领”。必须努力让新装备、新技术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增长点。基于新的能力要求,必须有新的战术战法,不能拿着一手“好牌”,却完全按照以往的套路“出牌”。
其次要冲破“习惯”的迷雾。信息化战场,既是“网系的战争”,又是“节点的战争”。侦察兵往往深入敌后,动态分散,作为一个个战斗单元,如何识大局、明战局?现代战争要求侦察兵不能成为机械的执行者,只有在理解掌握战前预定的战略、战术预想的基础上,懂变通、能指挥、敢决断,根据战场的实际变化做出针对性调整,才能走向胜利。
转型,意味着每一个指战员,都要绷紧“学习”这根弦。以往,通过刻苦训练形成肌肉记忆,练出一身硬功夫,或许就能完成任务。但在信息化战场,不吃透敌我双方参数底数、优势利弊,必然无法打胜仗。高科技装备的列装,看似为侦察兵执行任务提供了许多便利,但实际上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比以往更为复杂,容不得丝毫懈怠。
信息化战场,任何薄弱环节都可能成为致命漏洞。准备明天的战争,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也必须融入其中。只有对标明天的需求,推进今天的转型,我们才能练就高敌一招的胜战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