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美国枪支暴力达历史高峰:民众习以为常 美国政府无力改变
当地时间2023年1月14日,美国伊利诺伊州颁布一项控枪令后,该州的枪展仍然火爆进行。
海外网1月16日电 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统计,刚刚过去的2022全年,美国共有44186人死于不同形式的枪支暴力,其中超过2万人死于他杀。面对愈演愈烈的枪支暴力,加之美国政府在控枪上的失能,多数美国民众已不再相信有关枪支保障安全的“政治叙事”。
在枪支暴力中迎来新年 民众习以为常
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首日,美国共发生5起造成至少4人伤亡的大规模枪击事件,导致多人死伤。这是美国连续第七年在元旦当天发生至少一起大规模枪击案。
新的一年开年就如此“血腥”,对美国人来说无疑是噩梦般的开场。在随后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枪支暴力档案”网数据显示,美国已发生至少22起大规模枪支暴力事件。英国《卫报》称,美国枪击事件发生频率之高就像是交通事故,美国人已被迫对此习以为常。
统计显示,目前美国枪支暴力案发数量正呈增长趋势。“枪支暴力档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美国共发生647起大规模枪击案,这意味着美国平均每天都会发生一起以上的大规模枪击案,每个星期都发生过至少4人死亡的大规模枪击案。这是美国大规模枪击案数量连续第三年超过600起。
受害群体差异明显 少数族裔更易受伤
随着美国枪支泛滥情况愈发严重,死于枪击的人数也在激增。2022年11月29日,《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网站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1990年至2021年的32年间,美国超111万人死于涉枪事件,而非裔等少数族裔民众遭枪杀的概率最高。
2022年5月14日,18岁的白人男性佩顿·金德伦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有针对性地射杀了10名非洲裔美国人,并导致3人受伤。美国媒体称,金德伦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180页的“犯案宣言”,并自述“杀死尽可能多的非洲裔”,惨烈的枪击案与嫌疑人疯狂的种族主义言论震惊全美。一个多月后的6月27日,俄亥俄州阿克伦一名非裔男子违反交规后逃逸,被警方连开90多枪,在身中60枪后死亡。这些事件都引发民众愤慨,民众连日抗议游行,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主席直斥这是“针对非裔的谋杀”。
美国媒体“The Grio”12日报道显示,近些年来,非裔美国人死于涉枪他杀的可能性已经增加了10倍,遭遇枪支袭击的可能性增加了18倍,被警察枪击致死的可能性上升了3倍。
美国疾控中心数据也显示,在非裔美国人群体中,每10万人就有20人死于枪支,在全美所有族裔中是最高的。他杀是1岁至44岁美国非裔男性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美国非裔女性的三大主要死因之一,而美国大多数他杀案件都牵涉到枪支。2020年,枪支成为美国所有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非裔儿童遭枪支暴力的频率更是达到了白人儿童的4倍。
政策加剧涉枪暴力 控枪仅停留在民间呼吁
种种数字足以证明,美国当今的枪击暴力流行病几乎重于历史上任何时期,而“枪比人多”显然是最大祸根。据《民间武器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流通枪支总量约为3.9亿支,相当于每100名居民拥有120.5支枪,枪支拥有率独冠全球。
如此恐怖的枪支暴力,让美国即使在西方世界也成了“万人嫌”。美媒2022年11月底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美国暴力事件频发,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在内的9个国家已发出针对美国的旅行警告。CNN也报道称,一些多年来居于美国的移民,也在大量目睹无数次枪击案后,感慨自己的“美国梦”正在被终结。
甚至连美国民众都看不下去了。2023年伊始,《芝加哥论坛报》等媒体刊发多位民间领袖联合署名文章,呼吁以新年为契机制定减少枪支暴力的计划,要求警方加强执法以减少社区枪支暴力,要求立法者更新法案以撤走街面上的攻击性武器。
然而,长期以来的控枪要求也仅停留在民间呼吁层面。面对已成痼疾的枪支暴力问题,无论是美国政界还是社会都显得束手无策。2022年美国通过了“30年来最重要的枪支立法”,但讽刺的是,就在这项法案通过前仅两小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即允许民众在外隐蔽携枪,使各州和地方政府监管枪支的能力受到严重限制。
同时,想在美国打赢针对枪支制造商的官司同样难比登天。保护公众免受伤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制造商对其产品造成的伤害承担经济责任,但枪支行业在2005年已迫使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武器合法商业保护法案》,授权制造商免于被枪支暴力受害者起诉。正是由于该法的保护,全美范围内获得联邦许可证的枪支经销商在过去五年中又增加了2000家,总数超7.1万家。
美国的枪支暴力问题为何“独特且持久”?有美媒曾一针见血指出因为拥枪观念根植于美国“建国神话”之中,而美国的政治制度也无力改变这一常态。《华盛顿邮报》刊文批评,长期以来,有关枪支的“政治叙事”一直被美国特殊利益集团、保守派政客、枪支制造商所控制。除非美国民众能够真正削弱国会议员的权力,否则枪支暴力危机将无限期继续下去。(海外网 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