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编号:0001

2021-03-05 15:05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被编号为0001号文物的绞刑架”登上了网络热搜。这是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展览大厅里的一件不同寻常的国家一级文物,其锈迹斑斑的底座上还隐隐残留着血迹。94年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这座绞刑架上英勇就义。

195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建时,主要负责人之一王冶秋心心念念一定要找回这座绞刑架。他借来了一辆自行车,从东城骑到了西城,终于在德胜门外的一片草丛里找到了它。这座绞刑架也被编号为0001号,由国家博物馆收藏至今。

杀害李大钊等革命志士用的绞刑架。(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李大钊是河北省乐亭县人。1889年10月29日出生的他,曾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又东渡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由此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动荡的年代,备尝艰辛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通电迅速传遍全国,因此成为著名的爱国志士。

李大钊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通电。(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1916年,李大钊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他和陈独秀等一起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大潮。

彼时的中国,正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仁人志士都在思索,中华民族的路在哪里?中国人民的明天在哪里?

“人生的最高理想,在于求达真理。”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苦苦探求中国未来道路的李大钊备受鼓舞和启发。漫漫长夜中,李大钊高擎火炬,在旧中国最早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并断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副李大钊27岁时写的对联,成为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艰难环境中,李大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在苏联驻中国使馆内将李大钊等人逮捕。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逼供,并施用种种酷刑。李大钊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

李大钊狱中亲笔自述(定稿)。(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狱中,李大钊亲笔写下自述,并三易其稿,回顾了自己壮烈的、革命的一生。1957年,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将其捐献国家。国家博物馆曾公开展出狱中自述的最后一稿,全文共计2818个字。

“长此以往,吾之国计民生,将必陷于绝无挽救之境界矣”“今日之世界,乃为资本主义渐次崩颓之时期,故必须采用一种新政策”……这份自述,既是一篇光辉的革命文献,又是李大钊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历史见证,字里行间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观众在展厅参观李大钊狱中亲笔自述(定稿)。(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他在自述中表示自己“负其全责”,要敌人“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在自述的最后,他自豪地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厉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1927年4月28日,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和其他十九位革命者被秘密绞杀。他身着棉袍,从容淡定地在敌人的镜头前留下最后一张照片后,第一个登上绞刑台赴义,年仅38岁。

图为就义前的李大钊。(图片来源:新华社)

资料记载,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身上坚持真理、坚守初心、勇于斗争、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每个人学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姜永斌 整理 王婵 设计)

责编:鲍宇雁
阅读数(139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