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周平委员:建议避免使用“洋名”来称呼和命名本土物种

2020-05-27 19:19 澎湃新闻

农工党青海省委会网站 资料图5月26日,澎湃新闻从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青海省委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张周平处获悉,今年“两会”他提出了关于规范物种名称、叫响中国传统名称的提案,建议梳理我国境内原有物种名称使用情况,避免和杜绝使用“洋名”来称呼和命名本土物种。

张周平表示,中国本土生物物种在命名和使用上“洋名泛滥”,以鸟类为例,中国有记录的鸟类达1400种以上,几乎都是“洋名”命名,中国人自己首先发现和命名的仅有金额雀鹛、四川旋木雀和弄岗穗鹛3种。

“洋名泛滥让人误以为很多物种是国外引进而非中国本土。”张周平说。

他建议,梳理我国境内原有物种名称使用情况,以流传较广、时间较久的传统名称确定为日常宣传使用名称;在新闻和科普宣传中规范使用本土特有物种名称;在物种命名和称呼使用上做到科学严谨,避免和杜绝使用“洋名”来称呼和命名本土物种。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命名法是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在18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推广的双名法,即拉丁文学名命名标准根据“模式标本”采集地点或者“科学发现者”的名字命名。“遵循这套命名规则,丹顶鹤的学名翻译成中文叫日本鹤,原产于中国的麋鹿翻译成中文是‘大卫神父鹿’。”张周平说。

张周平告诉澎湃新闻,在我国西部地区有许多动物以沙俄时代职业情报军官普热瓦尔斯基的姓氏命名,此人曾于19世纪70年代起四次进入中国开展殖民主义探险活动。“普氏野马”“普氏原羚”等动物名称多达几十种。“现在中国一些机构和众多动物爱好者在实践中将‘普氏野马’改称‘中华野马’,把‘普氏原羚’改称‘中华对角羚’就是科学文化领域纠偏的具体表现。”

张周平认为,“洋名泛滥”的情况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当下生物物种的传承和保护重要性日益凸显,宣传推广本土物种名称,也是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

责编:王丹
阅读数(4456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