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作文需要有统一标准吗?

2020-06-28 11:36 澎湃新闻

11岁意外身亡的小学生缪某某牵动人心。

在她留下的这篇《三打白骨精》读后感中,缪某某运用联想重述了故事,添加了许多细节,并提炼了感想:“有些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都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的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但在作文本上,老师批注了“传递正能量”。 “正能量”与年幼生命的逝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刺痛着人们的心。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和老师的评语

这起悲剧性事件还在调查中,不过,或许可以探讨的是,哪些元素可以作为小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吗?而由此话题延伸出的,则是儿童的自我表达,以及该如何看待儿童习作的问题。澎湃新闻就此采访了儿童写作、儿童心理与儿童文学等方面的专家,他们分别是有15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郭霄、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费俊峰、剑桥大学儿童文学硕士陈伊潇、三明治写作学院创始人李梓新。

“传递正能量”可以作为小学生作文的评语吗?

在小学语文教师郭霄看来,在小学作文考试的评分标准里确实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标准,“但这个标准是孩子们写作努力的目标,不存在强加意味,”郭霄说,“孩子们在习作中都会有各自的想法,老师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可以帮助孩子们协调想法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因此当老师依据自身的经验,判断一些习作在结构、表达、立意等方面会出现问题时,就会去指导,帮助孩子们批改,特别是孩子们有些作文的选材可能会出现在考场作文中,老师们就会格外关注(得不着分)。 ”

剑桥大学儿童文学硕士陈伊潇认为,如果对孩子有足够的同理心和共情力,(那位)老师也许就不会写下这样的评语。陈伊潇也并不想苛责任何一个老师,她认为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的成因很多,这背后也反映出了一些有时代性的问题。“那个年代的成年人倾向于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倾向于以教育者的姿态来看待儿童作文。而我认为老师不必要总是去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陈伊潇说。另外,负能量其实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系列里面“一直打来打去”,是不是也很“暴力”、很“负能量”呢?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费俊峰认为,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积极的心态和行为确实会造成更加积极的结果,但儿童肯定会有负面感受,通过课堂作文表达出来无可厚非。而孩子能感受到社会险恶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积极快乐的时候反而写不出什么东西的,因为光顾着快乐了,所以人对负面事物的体验会更深刻,感受力和感染力更强。” 费俊峰说,“传递正能量”是一种单方面简单化的操作,大人们以为“负能量”影响孩子的成长,但让一个孩子不能完整地感知和觉察自己的感受,是对儿童发展不利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应该以“传递正能量”为由否认和压制孩子的真实表达,更不应以自己的经验去替代孩子感受。老师们应该相信,孩子们可以对正能量和负能量都承担责任。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费俊峰的看法是,如果一味要求表达正能量,会让儿童以为真话还有负面情感是不能表达的,他们会压抑下很多情绪。更糟糕的是,他们会在内心建构一个分裂的世界,情绪的完整性也受到了影响,他们不能形成在青少年期,尤其是青春期的稳定的自我同一性,就没法确立完整的自我。

语文课不应该是阻碍或压制孩子的表达,反而应该用来帮助孩子丰富他们情感表达。费俊峰痛心得表示,“这样的悲剧,是我们整个社会问题的体现,我们不仅要反思学校的教育怎么了?也要反思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对孩子有没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和期待?”

我们应该从小学生作文中期待什么?

郭霄指出,这个事件体现的是现行的作文标准与学生个性之间的矛盾,标准必须有,否则教学就没有了目标,不成体系。考场作文与平日的即兴习作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老师要帮学生规避掉这个风险,让学生具备应对考试的能力,因为老师是要对学生的成绩负责的。”郭霄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霄给语文老师们提出了建议,老师们一方面可以借助日常的读写教学,帮助学生们提升核心素养,增强读写能力。毕竟能写出一笔好文,是过硬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让学生理解并区分哪些文章是日常作文,可以更加自由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独立的个性的观点,而哪些东西是可以运用于应试的,保证符合标准,能够得分。“这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们可以教会孩子更加智慧地去应对不同的情境。当然,我们的整个社会共同愿景,还是营造出既能考查能力,又能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空间的形式,但这是需要摸索,并要经过实践来检验的。”郭霄说。

不过,在李梓新看来,好的写作本身就是与好词好句、拔高思想这样的应试标准绝缘的。“现实是,儿童写作能力与体制内作文完全是两种体系。作为一名父亲,我从来不从作文这个体系中去评判我孩子的写作能力。今天清醒的家长也可以把作文就当成一种应试教育。”李梓新说。

李梓新也并不避讳他对当前作文教育的批评。他认为真正的写作能力并没有在现行的作文教育体系中得到培养。李梓新也在他的公众号中直言,“读后感”、“看图写话”、“记叙文”以及根据材料展开联想等等文体,在当今社会上已经找不到多少对应的写作需求了。而我们的语文教育没有反映这些变化。从儿童写作中期待的应该是“有没有画面感,有没有创造力,有没有文字的美感,有没有对事情的思考和关怀。”李梓新具体谈道:只有保护住孩子的兴趣,保护住他们对写作的热情和好奇心,才能保护住他们的写作能力,不应该用压制的方法,而应该一点一滴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哪怕是重造一个比喻句,想出一个天马行空的意象等等都可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责编:韩雯雯
阅读数(618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