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绿”意随处可见,在博鳌现场探寻“零碳密码”

2024-03-27 06:54 马梦阳 丁雅栀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博鳌特派记者 马梦阳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于26日在海南博鳌拉开帷幕。此前在3月18日,博鳌近零碳示范区运行启动会在海南博鳌东屿岛举行。浓浓“绿”意,是《环球时报》记者在本次赴博鳌采访过程中最深的感受之一。

随处可见的零碳与智能

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外观形似蓝天中飞翔的海鸥,这里是博鳌年会期间媒体工作者办公、演播和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博鳌近零碳示范区首批改造的12个项目之一。《环球时报》记者从新闻中心北门出去,就能看到地面上成片的光伏地砖。不远处,就是今年特意为嘉宾设置的休闲区“走近零碳Bar”。

《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共配置了约5.1兆瓦的分布式光伏。根据每个建筑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光伏安装形式。像上述的新闻中心,就是采用光伏组件与建筑结构锚固的方式,降低光伏系统的整体荷载。

在“走近零碳Bar”休息区,记者体验了智能零碳咖啡机。工作人员介绍说,咖啡机的启动依靠的是光伏能源,纸杯也使用了再生材料。咖啡喝完,废弃纸杯可以投入一旁的“碳魔方”中,它会通过材料识别传感技术对材料进行识别,再根据国家碳中和官网对于垃圾回收与碳中和对应值,按比例进行换算。消费者可据此获得碳币并兑换礼品。

在博鳌近零碳运行管理中心,《环球时报》记者通过中央一块46.8平方米的弧形大屏,可以实时了解“本月光伏累积发电量”“储能情况”等详细信息。管理中心平台与基于无线物联网通信技术的终端设施相联通,对园区重点区域的供水、电力、空气质量等情况进行监测,并传输至碳数据平台,最终实现智能化、动态化管理。

源创股份总经理胡峻滔已经连续参加博鳌亚洲论坛8年,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论坛的绿色低碳措施比往年肉眼可见地增多了。首先,去年只有小轿车为新能源车,今年会场的大巴和中巴车也都换成了新能源车;其次,会议用品中,使用可再生材料的比例逐年上升。”来自土耳其的新闻工作者穆扎菲·古萨尔是第一次来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当记者告诉他,整个场馆用电系统都采用光伏发电时,他表示震惊,并表示,“我认为博鳌论坛可以为这类论坛提供一个可靠的环保范本”。

全球展会“零碳潮”

近年来,国内外各类会展积极探索零碳方向,掀起“零碳内卷”。近日,由首都会展受托管理的雄安会展中心顺利通过认证,获得了全国首张会展业碳中和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去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零碳零塑办博,绿色智慧出行”为目标,通过省间绿电交易的方式,采购绿电800万千瓦时,覆盖该届进博会展前、展中、展后期间的全部用电量,首次实现全绿电办展。此前,全国会展工作委员会为积极推进会展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家会议中心等单位共同发布《中国会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宣言》,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探索“零碳会议”举办模式,发出绿色办会办展的倡议。

在海外,位于英国伦敦的奥林匹亚展览中心也发布了零碳排放路线图,陆续与一些活动组织者、场馆和供应商签署“净零碳排放活动承诺”。多年来,该展览中心一直通过“宏伟计划”战略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倡议。每年向公众披露可持续发展运营状况,并向每个活动组织者提供可持续发展评估反馈。

各类展览和会议也在通过诸如碳交易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净零排放。去年9月,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在广西北海举办。其间,主办方现场获赠140吨来自广西钦州市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新增红树林碳汇,用于抵消论坛期间有关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第三届消博会通过“绿色电力消费+蓝色碳汇抵消”的方式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其中蓝色碳汇来源于万宁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则主要通过林业碳汇、合作伙伴赞助和碳普惠制三种碳补偿方式实现减碳;杭州亚运会优先选用浙江省对口帮扶的中西部地区和省内山区26县的碳信用、碳普惠等,实现碳中和与生态扶贫的双重效益。

应考虑长期效益的挑战

对于全行业来说,打造这样的“零碳展会”难点在哪?紧迫性如何?后续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在博鳌,中远海运博鳌有限公司零碳数专科创部工程师刘洪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和零碳展会这个表述相比,我们更多强调它是‘绿色办会’,因为从实践来看实现零碳办会还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当时对标的是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了很多技术案例,最终选择采用的技术有些是领先的,有些不一定领先。因为这样的创新应用更多是需要工程师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优化组合,来实现效果最大化,这是很难的。其次,碳排放的数据收集也是难点之一,需要第三方去做认证,以作为‘碳中和’的数据支撑。”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零碳办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全球气候变化存在紧迫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问题更加普遍;其次是我国政府承诺实现双碳目标,零碳排放落地有紧迫性;再者是我国在零排放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在各类国际会议推动零碳排也是为全球做好示范。

盘和林认为,零碳办展的技术难点并不大。但展会后期的挑战同样值得关注。他告诉记者,零碳设施也存在未来维护的问题,如果维护成本过高,就达不到节能减排的目标。“要防止很多设施沦为一次性设施,因此在零碳设施规划的同时,统筹考虑长期维护成本和使用效益同样重要。”

责编:赵建东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数(7785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填写原因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